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背景
期次:第837期
阅读:1611
作者:□林世雄教授 杨九金教授
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主持下,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隆重召开,这次大会唤回了我国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春天。1979年,在杨光华教授的倡议下,华东石油学院组建了一个包括杨光华、林世雄、王光勋、贾宽和、史济群、施侠等人在内的科研小组。这是“文化大革命”后学校最早成立的科研小组之一。经过对科研形势和现实条件的分析,科研组决定以催化裂化反应过程为主要研究方向,并且以研究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反应规律作为切入点。当时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条件十分简陋,但科研小组全体成员通过艰苦努力、勇于创新的研究活动,在几年内便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科研组参加了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负责该项目9个专题中的一个专题。该项目于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时期,炼制系又相继成立了石油化学科研组、石油物性科研组和炼油催化剂再生科研组,在校办胜华炼油厂建立了重油实验室。
1987年,国家教委计划在全国高校中遴选一批国家重点学科点。我校炼制系石油加工工程(有机化工)专业,创办于1952年,是国内同类学科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的专业点。在科学研究方面,炼制系自1952年成立以来就以石油和天然气化学与加工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重油化学与加工、石油化学反应工程、石油及天然气传质分离工程、石油及天然气的相态行为以及石油基础物性、化学组成和结构,是我国最早开展这一领域研究工作的单位之一,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杨光华校长审时度势,根据有机化工学科已具备的条件,组合了以沈复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石油传质分离工程”研究方向,以郭天民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石油及天然气相态行为、物性和分离”研究方向,以及他本人领导的“石油化学反应工程与重质油加工工程”研究方向,充分运用已有基础和优势,制定了学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设想,及时向国家教委申报了国家重点学科。由于所申报的学科专业点基础扎实,特色和优势鲜明,规划明确,措施落实,1987年,国家教委正式批准我校石油加工工程(有机化工)为国家重点学科点。
1988年,国家计委计划利用世行贷款,重点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立项建设7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称为“重点学科发展项目”。国家计委确定能源、原材料、交通和通信、机械电子、农业、生物工程、新材料、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和重大自然灾害控制等9个重点发展领域为世行贷款的主要使用方向,列入申请指南,同时明确各高校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时,原则上要从国家重点学科中择优选取和组配。炼制系的石油加工工程专业属全国重点学科点,而且属于国家计委确定的9个重点发展领域当中的“原材料”领域,具备了申请条件。在杨光华教授的组织下,有关的5个研究组(室)研究了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立项问题,并达成共识:一是从国内外石油资源形势分析,重质油的加工利用问题必将日益受到重视,但对重质油的特性、加工利用技术,国内外的科研工作都刚起步,因此,加强对重质油加工利用的研究不仅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科研工作也有很大的潜力。二是集中力量,通力合作,将有关科研力量整合,组成重质油加工实验室,加紧做好申报工作。1989年,国家计委批准我校备选子项目的申请,同意立项建设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5年,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了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的验收,正式挂牌运行,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