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大学生

——方华灿教授谈读书(二)

    期次:第840期    阅读:856   

  读书要有恒。恒是永久、持久的意思,因此,恒心是一种长久不变的意志,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可以说,有恒是把书读好的基础。
  (一)读书是意志的锻炼过程有恒是人的一种高贵品质,正如俗语常说:“贵在坚持”。但是,这种高贵品质不是人类先天就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磨炼培养出来的。
  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精通国学,通晓英文、德文、阿拉伯文、印度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在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他在读书有恒的高贵品质上,更是后辈的楷模。季老曾经从1993年至1994年用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除了星期六休息外,每天来回跋涉五六里路跑一趟北大图书馆,风雨无阻,寒暑不辍。他说:“我面对汪洋浩瀚的《四库全书》和插架盈楼的书山书海,枯坐在那里,夏天要忍受书库三十五六摄氏度的酷暑,挥汗如雨,耐心地看下去。有时候偶尔碰到一条有用的资料,便欣喜如获至宝。但有时候也枯坐半个上午,把白内障尚不严重的双眼累得个‘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却找不到一条有用的材料,嗒然拖着疲惫的双腿返回家中。经过了两年的苦练,我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目下不是十行、二十行,而是目下一页,而遗漏率却小到几乎没有的程度。”那时,季老已年过八旬,但仍这样地勤奋,这样持之以恒地读书钻研,的确令人十分敬佩。从这里不难看出,高贵有恒的意志是怎样通过读书的过程磨炼出来的;而反过来,这种持之以恒的毅力,又是怎样造就读书的成就的。
  (二)读书是习惯的形成过程什么叫习惯?习惯是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汉书·贾谊传》中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就是说,习惯了以后就变成很自然的事了,即“习惯成自然”。
  季羡林教授多年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他的弟子,山东大学教授蔡德贵说:“季先生他每天早晨,不,应该说是凌晨,时针指向4点的时候,起床,简单地洗一把脸,就坐到了自己的第一书桌前,开始了他一天工作的第一个时段。他的书房里堆满了各种中文书刊、夹书的纸条、各种废旧信封,他早饭以前在这张书桌上完成他的第一篇‘作业’;早饭之后进入第二时段的工作,在第二张书桌上完成另一份‘作业’;而晚饭后,他习惯在第三张书桌上工作。”从这段描述中不难看出,读书有恒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正是在读书过程中锻炼出的恒心,形成的良好习惯,才构成了读书人把书读好的基础。
  (三)读书是才能的累积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必须靠日积月累。
  这里举一个大庆油田技术人员的例子,这个人名叫徐思。他刚到油田参加工作时,只是中专毕业的学历,从事科研工作比较吃力。于是他发愤读书,几乎把八小时上班以外的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为了弥补自己基础理论知识薄弱的不足,他历时数年,自学了三十多门基础理论及技术基础课的教材,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后来,他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还有一项被推荐参加了联合国青年联合会在保加利亚举办的青年发明家展览会。由此可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勤奋读书,并持之以恒,无论原来的水平如何,都会累积自己的才能,并“开花结果”,取得卓越的成就。
  我原来在中学、大学学的都是英语,但是,后来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又掌握了俄语与日语,这完全是靠业余时间的自学日积月累学会的。一直到退休之前,我每天早晨早饭之前都要用十五分钟的时间朗读外语,英文、俄文、日文这三种文字的书,每本大约念上五分钟。这种长年养成的习惯,使我在已逾古稀之时,仍能进行英语、俄语、日语的对话。我常说,外语就是靠用,即使在国外生活多年外语很流利的人,如果他回国后多年不用,也会生疏。反之,若能养成习惯,持之以恒,只是每天念它几分钟,也会经久不忘。由此可见,日积月累地学习,再加上持之以恒地不断温习反复应用,就会经久不忘,这就是通过读书累积才能的过程与读书有恒的关系。
  读书是意志的锻炼过程,读书是习惯的形成过程,读书是才能的累积过程,这里所说的,都是读书的过程与有恒之间的辩证关系。即:通过读书过程中意志的锻炼、习惯的形成和才能的累积,来培养起有恒的优秀品质,然后,这种持之以恒的毅力又会推动把书读好。这就是所谓的“物质变精神与精神变物质”的哲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