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域下科学发展观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期次:第841期    阅读:920    作者:□丁英宏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理论原则,它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的积极应对。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实践活动,既是昭示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必胜信心,更是要使每一位党员和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建设成功就是要看能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现代化。三十年前,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新时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中国所要经历的现代化是如此的特殊。这种特殊体现在:一,当我们正在努力实现传统现代化的工业化目标时,新一轮现代化即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已在世界悄然兴起。我们的现代化既要完成传统工业化的任务,又要赶上信息化的步伐,要把两轮现代化的任务统一起来,难度明显加大;二,在市场化、信息化带来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公民的责任日益增多,完成现代化任务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复杂;三,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里,我国现代化起步晚、困难多、环境复杂,而我们的人民对于当代的世界又是如此的了解,必然会对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给予更高的期许;四,我国的现代化是伴随着国内大的体制转轨而进行的,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带来了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一系列变化……凡此种种,使得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明显增大,迫切需要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需要七千多万共产党员明确使命,勇担重任。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在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摆脱传统的苏联模式的束缚,二是克服早发现代化国家发展模式的弊端。摆脱传统苏联模式的束缚,我们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道路。克服早发现代化国家发展模式的弊端,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意义在于,它既积极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科学的发展理念,顺应当代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又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做出了新的科学揭示和科学指导,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开辟了新的方向,明确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要使十三亿中国老百姓都成为现代化的受益者;模式是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努力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效兼顾,走出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好、人力资源优的现代化道路,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处理好资源环境问题,努力使中国的现代化获得国际认可与支持。
  科学发展观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崇高而伟大,每一位党员和领导干部都是这项事业赖以振兴的脊梁。虽然每个人的岗位不同,作用各异,但是只要每个人都合格,都闪光,七千万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没有理由不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