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教育全员参与全面服务

——中国石油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高效就业体系综述

    期次:第846期    阅读:919   

  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对石油石化行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也给主要面向石油石化企业进行人才培养的中国石油大学的学生就业工作造成了诸多困难。针对当前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学校紧密结合正在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当作关系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以学生为本,全员抓就业”为指导思想,强化就业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积极研究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措施,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5月底,全校2009届毕业生签约率接近80%,主干专业签约率接近90%,其中赴西部就业毕业生人数达到了350名。
  建立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全校促就业工作机制

对于就业工作,学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校领导联合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其下属大型企业的领导成立了教育与就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了40家大型企业人事部门的领导任大学生就业导师。学校领导亲自主持重要的招聘宣讲会,带队走访石油石化企业,加强校企间人才培养合作。学校出台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毕业生参加科研工作的实施办法》,校长担任重大科研项目聘用毕业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学校还把就业工作纳入教学质量工程,结合实际需求,把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学科调整、学生培养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切实解决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2009年,学校对四个就业状况不理想的专业进行了调整。各院系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促进就业工作的相关制度,如工商管理学院出台了学院教师帮助学生就业可以记工作量、与教师岗位津贴挂钩等促进就业的措施。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量体裁衣促就业

近年来,我校根据石油石化企业的需求,先后探索实践了“订单班”联合培养、“国际石油合作型”和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等人才培养新模式,不仅使企业能够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帮助企业选拔到急需的专业人才,而且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后顾之忧。仅2009年上半年,学校就先后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神华集团等企业签订多个“订单式”培养协议,并开展了学生选拔工作。从2003年至今,我校已经与20多家石油石化企业签订了培养协议,设立“订单班”38个,在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联合培养学生600多名。
  
加强毕业生就业观引导,开展全程化就业教育
一是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学校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2006年起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制定就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对授课质量进行监督考核。在就业指导必修课的基础上,增设《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进一步完善了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二是丰富就业教育的内容和载体。针对2009届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出版了5期《我为祖国献石油》就业导刊;修订改版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系列手册》;加大职前网络学堂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同学在线学习就业专家的网络课程;积极邀请专家来校,举办企业家讲坛和职业规划与求职策略讲座等;还与研究生工作部组织召开了研究生就业形势与政策咨询会等。三是举办多项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竞赛,如就业电子杂志制作大赛、简历制作大赛等。
  
拓宽就业渠道,加大校园招聘力度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学校早准备,早动员,早联系。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团四大石油公司均将招聘会首站放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举行;学校还特地联系用人单位,为就业相对困难的通用专业举办专场招聘会。截至5月底,共为2009届毕业生举办招聘宣讲会百余场,接待用人单位代表近千人,提供就业岗位近8000个,近70%的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找到了工作。在办好校内招聘、宣讲会的同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加大网络招聘信息发布力度,发布校外招聘信息3600多条,鼓励学生走出去,把握更多就业机会。就业网年访问量近300万次,日平均访客856人。此外,各院系还单独联系用人单位来校有针对性地举行小型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加强就业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帮扶工作
  

面对2009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和服务力度。就业指导中心将每周一次的就业咨询服务日改为每日都有的就业咨询服务制度。不仅如此,咨询平台还邀请了院系分管就业工作的领导、院系辅导员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起,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打造了三位一体的全员化、全程化、全天候就业咨询平台。目前共有就业中心工作人员、院系领导及毕业班辅导员40余人参与到就业咨询工作中来。同时针对学生的行为特点,学校还开展了BBS答疑活动,学生可以在网上直接与就业指导中心进行沟通,已累计网上答疑600多次。
  
在做好就业服务的同时,学校还重点对特殊群体的就业进行了帮扶。就业指导中心细致排查了地震灾区毕业生、家庭困难毕业生以及零就业家庭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采取提供重点指导、优先提供就业信息、优先推荐就业岗位等措施保障特殊群体大学生充分就业。目前我校40名灾区毕业生,已经有35人落实了工作,就业率为87.5%;贫困生总数528人,已落实就业人数460人,就业率为87.1%,均高于我校目前的平均就业率。
文/本报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