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情,世间之风骨
——读《世说新语》有感
期次:第16期
阅读:868
作者:□高泽源(化工学院08 级)
最早接触《世说新语》,仅仅是读了课本中摘录的几则短文:周处除害、孔融访客、曹操捉刀,当时已隐隐觉得触到一种风骨。而真正通读了全文后,才真正被其震撼。
《世说新语》是南宋刘义庆编纂的一部书,其中记录了自汉至晋的轶事。一些发生在以淡雅为世风的晋朝的轶事,放在风气稍显拘谨的宋朝当真是一种新语,而有些放在今天仍不失是一种新语,因为他所记载的并不是每一个人所拥有的,却本应该是每一个人所拥有的一种风骨———至情至善,不羁中的至善。
还记得这么几个故事。张季膺在外做官。一日,泛舟湖上,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蔬菜羹、鲈鱼汤,再想想在外羁官之不适,下船便辞职归家了。名利与野菜汤,在世人眼中或许都不能以“鱼”与“熊掌”来比,但这却是一种选择,人生当为何?
妻子生病,发烧不止,丈夫爱妻之切,冬天赤身于风),再去拥妻子入眠,只为妻能稍去不适。妻久病至逝,夫亦郁郁而终。当时世人皆诟病此人,认为其无大志,或许在现在也未必符合世人的价值观,但性情至此,只要无悔,还求什么呢?
周处除害,与蛟同没,三日出见乡里庆己已死,始而自新,忠烈报国。戴渊为寇,忠言入耳,投剑即从善改过。佛家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什么世人改过是如此艰难,而这两人过错如此深重,却可真正做到一念之间便可弃恶从善?
是什么样的东西促使人去做了这些令世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性情自心而发,下者,心在红尘中湮灭,性情对其乃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者,“身为菩提树,心为明镜台”,身处红尘,心染尘埃,心动身止,所有的牵绊使心“性”无所表“情”;而上者,“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身随心动,一股凛然的风骨,虽处红尘,却一尘不染,若孤舟蓑笠,独钓江)。人生的每一步都要处理心境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个社会,人已被磨炼成起于思、止于行的生物了,心中波涛汹涌于环境亦是尽付流水。每一个人生已被固结于一个叫作“俗成约定”的轨道上。不去“想”,一步步终会迈向终点,去“想”,你又如何去越离这个轨道呢?如此,性情自是被“世道”所不容。
当心已如梦,我愿醒来,在世间找回我的风骨,以我的性情游弋于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