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语大学生
——方华灿教授谈实践(二)
期次:第16期
阅读:95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增长才干的源泉。
人的个体实践活动在个体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实践任何可能因素都不可能转化为个体的生长力量。人的生命发展水平、生命质量高低等等,说到底都是他的人生实践铸成的。实践不仅使人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了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改造,同时也使人自身的才干、意志和智慧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提高。
我是1965年才开始自从事陆上石油矿场机械转而专攻海洋石油机械的,我在海洋石油机械方面的才干、能力是怎样得到增长的呢?我要在这里讲讲我的切身体会。
1965年,我已经大学毕业13年了。1964年,在天津市的大港发现了大港油田(原名641厂),而大港油田位于渤海岸边,属渤海大陆架,海水中有油田,于是石油部决定“下海”,动员科研人员“下海找油”。我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响应号召,转向从事海洋石油工程的。这期间,我经历了三次决定性的实践活动。
第一次实践活动是在1972年。当时原地质矿产部决定在黄海勘探石油,但是没有手段,于是下决心自力更生,自行设计建造一艘海上钻井浮船,并在上海石油地质局的技术装备研究所组建了“721”筹建处,进行具体设计工作。当时正值“文革”期间,教师“下岗”,因而我有时间和机会参加了这项工作,这是一个绝好的“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增长才干的实践活动。我在这项工作期间,了解了海上浮式钻井船的结构组成、总体布置以及我重点研究的使井底钻头不随浮船上下升沉的钻柱升沉补偿装置的工作原理、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其制造工艺。
第二次实践活动是在1975年。当时,原地质矿产部要在我国南海勘探石油,自新加坡的罗布雷公司购买了一座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这座平台刚从新加坡拖航至广州湾的万山群岛锚地,准备验收后在南海东部钻第一口井。这回,我又有幸参加了验收平台及钻井工作,系统地了解了与上述海上钻井浮船不同的另一种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的结构组成、技术性能、操作使用、设计特点等专业知识。一次遇上台风袭击,当看到在浪高15米、风速超过12级的极端恶劣海况下,海洋石油人仍临危不惧、坚守岗位、毫不退缩的情景时,我身临其境地接受了一次海洋石油人不怕牺牲的忘我精神的思想教育。
第三次实践活动是在1978年。当时,原石油工业部决定在南海西部钻油气井,并自挪威购买了一艘半潜式钻井平台,命名为“南海二号”。这艘平台到达我国后,停泊在距海南岛三亚92海里的莺歌海海面锚地,我又成为这项工作的参与者。结果,与上述两次参加实践活动一样,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了解了与上述两种海上钻井装置不同的又一种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结构组成、技术性能、工作特点和设计方法,熟悉了海上钻井的全过程及其与陆上钻井不同的工艺与装备特点。这一次,我还遇到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在海上钻井期间,一天,固井用的注水泥泵坏了,停泵进行检修。参加检修的一位副船长由于不慎,一根手指被泵的齿轮给剪断了。当时我正在现场,看见他被打断的手指鲜血直流,忙与其他同事一起要送他去医务室治疗。但他硬是不肯去,一直坚持工作到将泵检修完毕。面对此情此景,我真是感动极了,从内心深处敬佩海洋石油人顽强拼搏的精神。
以上三次经历,不仅使我学到了海洋石油机械的专业知识,增长了才干,而且让我受到了思想洗礼。此后,我转行从事海洋石油机械,编写了这方面的教材,开设了专业课,建立了相关的研究室,开展了有关科研工作,指导了海洋石油工程方面的研究生。一句话,实践是增长才干的源泉,这就是我的切身体会。(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