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贵:越是艰苦,越要奋斗

    期次:第851期    阅读:810   




  秦文贵,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现任中国石油工程技术分公司副总经理,全国青联副主席。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选树为“当代青年的榜样”,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
  我在中国石油已工作了27年。其中,连续20年工作在我国海拔最高的油田——青海油田。在昆仑山下的茫茫戈壁,我由一名大学生锻炼成长为高级工程师,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大学生还是很少的,不存在分配难的问题。说实话,分配到青海油田,我曾经犹豫过,因为那里是石油行业人人皆知的、最艰苦的油田。但我也了解,那里油气开采的前景好,年轻人到那里肯定会有用武之地。
  到油田报到后,我发现那里的艰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第一个晚上,我就不慎踩到了人家的房顶上,因为当时那里的大部分人还住在地窝子里。高原反应使我头昏脑胀,不住地流鼻血,一夜一夜地睡不着觉。我初到钻井队上班,干的是最基础、最细小的事情,扫钻台、擦机器、摆钻杆……我想到作为一名大学生,整天干些琐碎的事情,心中有点失落。一次施工作业中发生井喷,油水泥浆浇透了全身。为了洗掉凝结在身上的石油,要用汽油一遍又一遍地擦,蛰得浑身火辣辣地疼,不久就开始蜕皮。当时,我甚至产生了离开的念头。
  促使我留下来并扎根柴达木的,是我周围那些“常以青春换成功,常把黄昏当早晨”的石油工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埋头苦干,他们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
  我在内心反省,与这些淳朴的石油人相比,我的差距在哪里?如果遇到一点挫折就消沉,受到一点委屈就抱怨,自己的天地只会越来越窄,越来越封闭,自己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理想,也将变成一句空话。在高高的钻塔下,在茫茫的戈壁中,我建立了自己的人生坐标,那就是,只有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他的人生才会有价值;只有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人,他的人生才会闪耀出灿烂的光辉。越是艰苦,越要奋斗,越要奉献!
  在油砂山一口井的施工中,我与同事采用了新技术,结果不仅保证了井身质量,而且使钻井速度提高了20%,节约成本20多万元。这使我意识到,油田的发展需要艰苦奋斗,更需要科学技术。
  油田钻井需要大量的技术套管,这些套管成本很高。我提出了简化套管的设想,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决定由我牵头,立即组织研究。
  我查阅了200多口油井资料,反复论证和设计方案,时常通宵达旦。在大家的帮助下,这项课题获得成功,使单井节约技术套管2500多米,4口实验井共节约成本近700万元。
  课题结束后,我拖着疲惫的身体推开家门,女儿盯着我躲到了妈妈的身后,妻子望着我呆住了。几个月不见,我一头黑发,竟白了一大半,妻子失声痛哭。从此,为了不让她伤心,我一直染着头发……毕业10年时,组织上选派我到加拿大学习。临行前,我来到了冷湖烈士公墓,抓了把那里的沙土用一块白方巾裹好。我说不清当时心中那种复杂的感情,只想让这把带着油香的沙土,陪着我去远行。
  在加拿大期间,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石油工业的先进技术。就在学习将要结束的时候,一家国外石油公司以高出我在国内10倍的薪水邀请我去工作,并承诺办理爱人和孩子定居海外的手续。面对这个机会,我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回国的选择。柴达木烈士墓前带来的那一把沙土,在时刻提醒我,柴达木需要新一代奋斗者,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回国后的几年里,我主持和参与了20多项技术改造、科研课题,组织研究和应用了数十项新技术、新工艺,解决了大大小小上百个生产技术难题。我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巨大威力,体会到了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价值。
  现在,我在中国石油总部机关工作。回想走过的历程,我所取得的每一点成果和进步,都凝聚着几代石油人的智慧和心血。一代代石油人为祖国石油事业呕心沥血,艰苦奋斗,我只是他们中的一个。为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我要一如既往,继续拼搏,奉献我的全部精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