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恩难忘
——追忆时铭显院士
期次:第857期
阅读:1460
□机电学院热能工程系 姬忠礼
我们敬爱的老师时铭显院士不久前不幸病逝,他的离去使我倍感悲痛,我永远失去了恩师,真可谓“恩师不幸离人世,学有疑难再问谁”。我作为时老师的弟子,自1984年就跟随他攻读硕士研究生,1987年7月毕业留校工作至今,25年来一直在他身边学习、工作,依稀往事仿如昨天发生,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让我至今仍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坦荡无私的人格魅力
时老师在石油大学执教50多年,不但为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而且在气固分离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成果,为国家石油化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热爱祖国,甘于奉献,在科研中不仅对学生宽容,为人师表,对同事也宽厚、热情。他的人格魅力,我们今天想来,仍然被深深地感动。
在学生面前,时老师始终是一个善良宽厚的长者,他对青年学生和年轻教师爱护与支持的事例不胜枚举。记得1984年,我从山东赶到北京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答辩时,我紧张得直冒汗,时老师鼓励我放松,在我讲完所有内容之后,他耐心细致地提问问题,最后勉励我多锻炼自己的口才。从那时起,时老师待人的真诚和谦和,对学生的爱护与关心,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时老师对人宽容,对自己却要求非常严格。他一生俭朴,却将自己的讲课费等拿出来用于奖励家庭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时老师住院后,医护人员例行巡视时每问起他有什么地方不舒服,他总是说还可以,生怕麻烦别人。印象最深的是今年8月份,一天晚上我去医院探望时老师,他关心地问我晚上回不回昌平,住在哪里,是否安排好了住处,别太晚了,等等。如今每想到这些,我的心中总是涌起对他老人家无限的怀念。
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时老师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石油科学和教育事业,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
在科研方面,1976年,他针对我国天然气输送过程净化要求,在华东校区开始开展新型高效多管旋风分离器的研制;1983年又在石油大院两间简陋的旧房子里白手起家建立气固分离实验室,从事催化裂化高温旋风分离优化设计的技术攻关。到1995年,时老师率领科研组经过在高温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机理、优化设计和工程应用领域近20年的辛勤耕耘,创造性地提出了旋风分离器尺寸分类优化理论,为我国气固旋风分离技术向国际先进行列迈进做出了突出贡献,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气固分离理论,又开发出了工程应用成果,得到国内外的认可,所开发的一系列旋风分离专利技术在石油化工行业获得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他从事气固分离的研究工作30多年,甘于寂寞,坚持稳定的科研方向不动摇,不为下海经商等所动。同时在开发新技术的同时,他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即使在过去没有文章发表数量要求,更没有SCI和EI索引的情况下,也积极鼓励大家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文章。
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
时老师所从事的气固分离技术主要是面向我国石化工程的,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如何把握好技术开发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关系问题,如何利用已有研究基础不断扩充研究领域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科研工作的成功与否。早在1986年,时老师就注重“产学研”结合,发挥各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进程。
为了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时老师协同有关企业在无锡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型流态化与气固分离大型试验平台,开展气固分离设备的工程放大试验方面的研究工作。该平台不但为所开发的新型气固分离设备的工程设计、分离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而且还成为我校培养研究生从事工程工作的平台。在购置颗粒图像分析仪、热线风速仪等大型仪器时,时老师还将自己科研课题节省的经费用于其中,硬件设施的改善为气固多相流动、分离机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上世纪90年代,时老师依据科研发展趋势,适时提出了液固过滤和高温气固过滤发展方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过滤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几年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的发展需求,充分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
时老师在科研工作中严谨务实的科研方法像一座思想宝库,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吸取营养,指导我们的科研工作。
甘为人梯的高尚品格
在教学工作中,时老师严谨细致,每次讲课都要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他上课用的讲稿,书写认真,很少涂改;他对自己的研究生交出的实验数据都要认真分析,仔细核算,对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学术论文、报告每次都会认真修改完善。
当年我读硕士研究生时,写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引言部分,时老师修改了近三分之二,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我留校工作后,时老师对我提交的申请自然科学基金报告进行了多次修改,强调了难点,突出了重点。甚至在我工作多年后,我自己再次申请基金项目时,时老师仍然做最后的把关修改,每次又都是那么认真、及时。在我开展高温过滤方面的研究时,时老师总是给予鼓励,在报纸和期刊上看到相关研究的文章,总要替我收集起来。
2005年时老师做了肺部手术后,仍十分关心、支持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我在科研项目申报和学科评审工作中遇到难题都向时老师请教。在我负责的热能工程博士点申报和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评审中,都凝聚了时老师大量的心血。
今年7月,也就是在时老师重病住院时,病床上他仍然十分关心我的科研进展。当得知高温过滤技术经过几年的积累,已经和国外公司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同时也与中科院等单位合作,准备在连云港建立大型中试装置时,时老师十分欣慰,一再鼓励我要在这个领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他就是这样,每当学生们取得了成绩,他总是由衷地为我们高兴。
时老师的离去,不仅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敬爱的师长,也是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一大损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时老师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丰碑,是知识分子的楷模。时老师,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作为您的学生,我们永远感谢您的教育和培养,您的音容笑貌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间,您的精神会时刻激励我们继续努力提高学术水平,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