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战斗堡垒”到学习型党组织
期次:第857期
阅读:725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张冠军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思考和新举措,其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正式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向全党发出了学习的号召。
长期以来,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目标都是要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早在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案提纲》中,就曾经指出“支部是群众中的核心”,这被理解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内涵的最本质特点。1945年,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说:“在一个工厂、矿山、农村、企业、街道、机关和学校中,不论党员有多少人,从三个党员起,到几千个党员止,都只成立一个统一的党的组织,成为党的基础组织,成为党在这个工厂、矿山、机关和学校等等群众中的战斗的堡垒。”从此,“战斗堡垒”一词正式通用于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应起的作用。以后,中共十一大、十四大、十五大都重申了党的基层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应该说,党的基层组织从各自的特点出发,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职责,努力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本单位任务,这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很明显的,也是很准确的。但问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益深入,对党组织成员自身素质尤其是执政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如果仍然仅仅让党的基层组织作用停留在“战斗堡垒”上,是不能适应党面对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需要的。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以自身所处的基层党组织为单位,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执政能力尤其是推动民主政治、服务民众需求、应对突发事件等能力,才能真正满足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所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成为一种必须。
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的提议,是党的领导集体面对新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化的“忧党之思”,是顺应知识社会到来之际继续教育、终生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是党的领导集体自身学习实践的经验总结。从2002年底到2007年9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共进行了44次,大约不到40天一次,主题涉及到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农村建设、土地问题、大国兴衰、政党建设、民生问题等方面,切实做到了胡锦涛同志所要求的把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活动“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
从长远来看,政党不仅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通过苦练“内功”提高执政能力,而且更要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服务民众的“外功”增强执政合法性。笔者曾经在几年前撰文提出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设想,而且同时还提出“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等。社会的发展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迈向更加自由民主和人性的解放。过去那种高高在上、靠主导社会资源分配来获取群众支持的管理方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政治组织要想获得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更应该学会如何通过服务身边的民众,让民众真正从繁重的劳动中、从对自然的不满足中、从对社会关系的不和谐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自身政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根本的就是要使执政党实现从管理走向治理,从要民服从走向为民服务。这其实正契合了无产阶级政党“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