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常见就业心理现象及应对

    期次:第858期    阅读:1003   

2009年年底,又一批大学生站在了就业大军的第一线,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我想就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几个主要心理困惑说一说看法。
一般刚进入大三下学期,就有很多同学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业还是考研?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任务,更有可能是对自己一生的规划,也就是究竟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从事具体工作。
  选择确实让人感到为难,带给人压力,但是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讲,如果做到明确自己的需要以及是否具备满足自己需要的条件,做出选择基本上就不难。
  当面临就业与考研的时候,自然要先评估一下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是否允许自己继续读书。如果父母已经不堪重负,那么,先找工作以谋生,缓解一下家里的经济压力也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工作之后也还是有很多继续深造的机会的,而且有一段时间的实践经验再去学习会让人明确应该学习什么,学习起来的动力也会更大。如果愿意继续学习,家庭经济条件也还许可,那就不妨全力以赴去准备,既然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了选择,就要抵挡住其他的诱惑。同样,选择了就业的学生,也不要与考研的那些学生相比,因为你们在走不同的道路。与其惶恐、迷茫、焦虑,不如从实际着手,收集一些企业的资料,熟悉一下招聘的流程和技巧,认真梳理一下自己的专业知识,总结一下自己的优势,写一份比较完美的简历。这些具体事务不仅对就业有很大帮助,也非常有利于缓解当前的焦虑情绪。
  二、梦想与现实的冲突
对于就业的同学,其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大部分人都梦想着自己成为一个管理者或者是扮演一个很风光的角色,而现实的结果却是接受他们的岗位基本上都是最基层、最不起眼的角色。人的职业生涯是比较漫长的,一般都要经历近40年,在这40年中,大部分人都要经历谋生、发展、巅峰、自由这样几个阶段,而且这些阶段一般按顺序发展。对于大学生而言,现在面临的首要任务不就是谋生吗?从出生到现在20多年的时间,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赚过钱,更谈不上养活自己,现在是赚钱养活自己的时候了。所以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首要的是谋生,如此思考的话,择业也就没那么难以抉择了。
  职业生涯是要分阶段的,荣耀、金钱属于巅峰阶段,巅峰阶段又是从谋生阶段开始的,这几个阶段虽然可以缩短但却不可跨越,大学生乃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职业人之所以苦恼是因为他们总是想跨越一些阶段。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已经工作的人,应该老老实实经历每一个阶段,把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在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大学生还时常有这样的误解,就是把兴趣与职业捆在一起。诚然,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但是如上所述,大学生现在是要解决生活问题,兴趣的事情是必须吃饱喝足之后才能考虑的事情。更何况,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你在某一领域的深入,你可能会重新认识这一领域,产生兴趣。即便是你对所做的工作永远都不会有兴趣,也可以在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财富之后去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那时考虑兴趣问题也为时不迟。
自卑和自负似乎截然不同,其内在根本原因却是一致的,就是缺乏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没有形成对自己稳定的、明确的评价,克服这两种不良情绪的根本途径就是要认识自我。
  每一个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之前都应该想一想,大学四年我学习到了什么,我的专业水平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我有什么特长和优势,我的这些条件哪些对用人单位是有用的。想明白这些问题,你就知道你应该参加哪些招聘会,应该向什么单位投递简历。自负的学生如果想明白这些问题,也就不会盲目自大了,因为他们自认为的长处可能对于企业来说反而是短处。
  以上三点是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就业对于毕业生来说是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会对未来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出现一些心理困惑也十分正常,大部分学生也都能够应对。只是希望毕业生同学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把就业当作自己人生的一次大练兵,如果在就业这样的重大决策中可以做到有条不紊,在未来的生活中,应对重大事件肯定也会比较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