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游记
期次:第858期
阅读:871
一直很期待一次流浪般的旅行,带上不多的零食、简单的衣物、足够的现金、安静的心情,踏上陌生的旅程,听着火车单调的轰响,在窗外飞逝的风景里安然流放自己的时光。远离熟悉,忘掉自己,一觉醒来发觉什么都不再记得。不再顾及工作学习,不再记得家人朋友和爱人,不再忧虑未来,逃奔到一个越远越好的地方,随便找个便宜的旅店,每天租一辆自行车在骑行里早出晚归,自由自在地流窜在陌生的大街小巷;或是坐上公交车,随着人群去些热闹的景点一游;或是坐在街边摊上,投入地享用当地的小吃。
然而终是幻想吧,没有时间,或没有钱,或是没有心情,即使是最普通的出游都是奢侈。因此,当一位久居兰州的旧友在大学毕业前夕邀我去相聚时,便一口答应下来。
过了西安,便是天水。天水向西,火车开始不停地在丘陵中间的隧道里穿行。一道道的山沟、山梁、山坡,在窗外飞速掠过,两边的黄土丘越来越多,上面几乎寸草不生,偶尔能见到坚强的不知名灌木,一部分土黄色根须从断层里裸露出来,如同奇怪动物干枯的巨大手指紧紧地抓住地面。“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突然想起了这首《黄土高坡》,大约是20年前的流行歌曲了。
中午11点多到站,见了接站的朋友,聊了几句,就迫不及待地要他带我去拉面馆。中国的城市大都大同小异,兰州也不例外,高楼大厦街道汽车。惟一新鲜的是兰州的拉面馆真是多啊,街角巷末皆有清真装饰风格的面馆。走过几条街,传说中最地道的面馆终于出现在眼前。地盘不大,人好多,呼呼的吃面声和嘈杂的买卖声甚是热闹。然后,迫不及待热气腾腾满头大汗地,我们几乎都没说话,全部一口气吃完,汤也没剩下。果然名不虚传,和以前吃的拉面相比,差别最大的是辣酱。满眼的红油辣椒漂在汤上,用筷子挑起面条,辣椒油就会均匀地附上去,红光闪闪甚是诱人,吃一口又香又辣,必须是开吃不抬头哇。第二个就是牛肉了,薄薄的牛肉片细嫩香软,爽口无比,都是精选的上好牦牛肉。就是比起三块钱一碗的拉面稍有些贵,三块五一小碟,只有六片肉。第三个是汤,香辣爽麻,十味俱全,据说是选用甘南牛骨牛肉加上几十种调料熬成的。出锅后,汤虽是清亮如水,味道却是鲜美无比。第四个是面,面坯是由戈壁滩上一种灰草榨出来的汁和专用面粉调和而成的,所以拉出来的面韧而长,如笋丝,滑爽筋道,恰到好处。最后是白得透亮的水萝卜片和翠绿的香菜细青蒜。兰州拉面讲究的是一清(汤)二白(箩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笋黄),达不到标准的都不算正宗。看来,想吃正宗拉面还要去兰州。
到了兰州,自然要看黄河。“倚岩百丈侍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穿城而过的黄河无疑是横亘在古人面前的一道天堑。而今我也终于和他们一样,站在了这条大河面前,望着奔流不息的滔滔河水,倾听着波涛击在岸边柔和沉厚的合声,遥想当年攻城掠地的雄师铁骑踏桥渡河的壮观,或是缓缓渡河的丝路旅人领着长长的骆驼商队下船的情景。而今的兰州,已难见昔日戒备森严的关城和浮船相连的古渡,更难觅营堡墩台的残垣和雄师铁骑的蹄痕,今人已无法想像这座繁华的现代都市在古代是因战争而建。“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古代兰州作为雄关重镇,虽曾是茶马市场,但军事防御比商贸互市更为重要,因此总是雄险有余,而繁荣不足。
今天,历史已成为过去,兰州正日益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文化中心。希望许多年后再去兰州,看见的是一座具有浓厚西北特色且更加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大都市。(作者系我校2008届计算机系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