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资源与信息学院“1+1”助学工程创新学生资助模式纪实

    期次:第861期    阅读:788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高校中的经济困难学生背后是千千万万个需要关心和帮助的家庭。因此,近几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级政府和各高校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资助体系。在此基础之上,一些创新的资助模式被探索出来,形成了各种力量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合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的“1+1”助学工程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推广的创新型模式。
  2009年11月,资源与信息学院第六期“1+1”助学工程启动,学院共有67名教师报名参加。从2004年第一期助学工程至今,共有387人次的教师参与,资助学生363名,资助金额共计约185万余元。
  “1+1”助学工程即学院教师自愿报名,一名教师对应帮助一名学生,每月向该学生提供100元的生活费,至大一学习结束。该工程于2004年一经院长朱筱敏教授提议就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最初计划由教授和副教授报名资助,但由于其他教师积极要求参与,后来改成全体教师自愿报名资助。6年来,一些教授主动提出资助多名学生,2008年,一名教授一人资助了10名学生。一些刚工作的年轻教师也纷纷伸出援手,表达一份关爱。
  资源与信息学院启动该工程的初衷,是考虑到学院学生大多数来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很多同学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筹措学费和住宿费等已经相当困难,加之第一年没有奖学金,正在长身体时期的学生们,如果生活过于节俭,不利于他们身体健康成长和安心学习。院长朱筱敏教授曾在一次会上动情地对学院教师说:“我曾见到一名大一的孩子中午饭就买了两个馒头,就着食堂的免费汤。我想我们应该出一点力来帮助他们,一个月100元钱至少可以让他们每天能买个有营养的菜,吃饱了肚子安安心心地坐在教室里听课!”由此,“1+1”助学工程很快启动。
  但“1+1”助学工程没有仅仅停留在物质的帮助上,学院倡导资助教师一学期至少两次与被资助学生见面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不仅顺利而且要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
  为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该工程,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2007年底,资源与信息学院团委在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子勇的带领下采用无记名问卷的形式对前三年受资助的学生和资助的教师做了广泛的调查。通过调研,了解到该工程需要强化和完善的方面,也得到了来自学生和教师的宝贵建议,例如建立多样化的教师和学生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学的机会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等。近两年来,“1+1”助学工程的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学院号召各个实验室、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既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也让学生有了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初“100元可以每天加一个菜”的真诚、朴实的想法,现在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越来越多的学生得到了帮助,温暖的火种也在他们的心里熊熊燃烧,成为他们前进的精神动力。受益于“1+1”助学工程的学生中,有的因成绩优异被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在石油石化行业或其他行业努力工作,还有的正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规划自己美好的未来,他们都在以实际的行动回报恩师的关心和帮助,他们的成长成才是“1+1”助学工程最好的成绩单,也是学院和广大教师继续推进该工程的最强大的动力。 文/本报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