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度盘点·成就展示①
期次:第862、863期
阅读:804
■本版报道根据各单位、各部门2009年工作总结整理
科研:稳步发展成绩斐然
2009年,我校科研经费继续稳步增长,签订科研项目合同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共签订纵向项目合同(或任务书、计划书等)3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13项;横向项目签订技术合同首次突破500项;科研经费到款总数超过4亿元,科研项目经费超过3.5亿元。
在科研项目方面,由教育部组织,我校牵头,高德利教授负责的油气重大专项“复杂油气田地质与提高采收率技术”项目已正式启动,所有重大专项项目及示范工程全部开始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年度我校申报数量达到161项,目前已有37项获得批准;鲍晓军教授负责的“重油梯级分离与高效转化的基础研究”和李根生教授负责的“深井复杂地层安全高效钻井基础研究”成为我校第五和第六个“973”项目。
在科研成果方面,2009年我校共荣获省部级以上各类奖励1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项。在13项省部级奖励中,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6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中石油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在专利与论文方面,2009年我校国内共获专利授权70项;2008年,我校三大检索论文共527篇,SCIE论文218篇,比2007年增加87篇;EI论文250篇,比2007年增加28篇;ISTP论文59篇,较2007年增加2篇。国外期刊发表论文133篇,其中SCI收录67篇,EI收录66篇。学校专著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了5部专著。
国际合作交流:领域拓宽 规模扩大
2009年,来我校访问的国外、境外代表团59个,232人次;教职工因公出国118人次,其中参加国际会议59人次,合作研究7人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我校学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的人数大有增加,全年30人次出国出境参加国际会议,是历年来最多的。
2009年我校继续坚持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努力为学生寻求国外学习机会的原则,加大力度与国外和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学生培养项目,国际教育交流取得新进展,先后与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目前我校以本科生为主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共14项,其中2009年新增6项。
在注重与大学交流的同时,扩大与工业界的合作也是我校国际交流工作的重点之一。去年学校与道达尔和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使我校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交流上了一个台阶。
在全球金融危机,北京市来华留学生人数总体下滑的大背景下,我校在校留学生人数保持稳步增长,留学生教育管理质量不断提高。
就业:为学生搭建广阔平台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2009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611万人,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
面对压力,学校就业工作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制度、强化服务理念,保证了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水平。就业指导中心主动出击,增强市场意识,为学生就业搭建广阔平台,取得显著效果。截至目前,2009届本科生就业率为97.48%,研究生就业率为98.44%,面向西部、基层就业人数及比例再创新高。
■全方位多渠道开拓就业市场
就业指导中心主动走出校园,积极走访企事业单位,了解用人单位的发展情况,推荐我校毕业生并征求企业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意见。
从2009年3月至今,共走访单位30余家。在稳固传统市场的同时,还积极拓展通用专业市场,与发布对我校专业有需求计划的用人单位主动联系,完善用人单位信息库,2009年新增用人单位800余家,现已有单位2000余家,其中三大石油公司及其下属企业350余家。
■发起战略联盟
为适应新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我校作为发起单位之一,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小企业委员会及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了战略联盟,搭建了石油和化工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战略合作的平台,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问题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也为我校毕业生到石油、石化中小企业就业打开了新的窗口。此外,我校还与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25所高校共同成立了“5.16民间就业工作组”,以促进校际就业工作经验交流、市场资源共享,实现合作共赢。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专场招聘会
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就业指导中心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多场社会大型招聘会,累计发放门票近4000张,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寻找就业机遇。
■构建立体就业网络
依托就业信息网,就业指导中心构建起了四通八达的立体就业网络。通过网络,一是加大了校外招聘信息发布力度;二是与中国高校毕业生信息网、中国企业人才网等20余家人才网站建立链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三是为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简历上传等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生源信息、单位链接等服务,实现了毕业生资源信息与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有效结合。
2010年尽管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因为应对积极,目前我校2010届毕业生签约情况和去年同期持平,本科生签约率近6成,研究生签约率达4成。
纪检监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扎实推进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是2009年学校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在校党委、校行政的统一领导下,校纪委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准确把握防范重点,细化工作流程,排查廉政风险点,探索风险评估方法,制定风险防范措施,积极探索创新反腐倡廉工作理念和方法。
为做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加强组织领导,通过召开党风廉政大会、座谈会等形式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和研讨。
在工作进程中,校纪委、监察处认真分析了高校权力运行的规律,选择了“围绕领导班子决策,加强‘三重一大’制度管理”和“围绕科技控权,加强信息化管理”等两个项目进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试点;同时在人、财、物管理事项中,选择了具有鲜明高校特点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和社会关注度高、近年来案件多发的基建工程管理进行试点,并组织各试点单位对原有的决策流程和业务工作流程进行了梳理、补充和完善,全面排查风险点;在此基础上,遴选出“风险矩阵法”作为廉政风险评估定级的方法,对试点单位的风险点进行了量化评估。实践证明,风险矩阵法直观易操作,提高了我校各试点单位风险等级评定工作的效率,评估过程产生的各项数据为建立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和实现风险动态管理提供了定量依据。
在试点的基础上,学校梳理了“三重一大”管理事项的决策流程,修订了学校重大改革方案决策、重大修缮项目决策、财务预算编制、学科建设决策等7项流程,绘制了流程图,进一步落实了“三重一大”制度,为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制度机制保障。
此项工作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在兄弟院校中也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并获得了市纪委、市教育纪工委的重视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