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运洲(机电学院研09-4班)
余华说:“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伤口”。在《活着》的叙事过程中,他把故事的情节叙述交给了徐福贵,将一个人所经历的苦难与悲惨的命运交给了徐福贵,让他娓娓道来,而且为福贵找到了一条缓解苦难的途径——忍受。
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这种无奈的忍受,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反抗,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有的是福贵在这种苦难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受,最终,福贵真是达到了与孤单的生活相依为命的地步。《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还讲述了眼泪的无奈,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告诉人们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东西而活着。
这部只有十二万字的小说并不追求浓墨重彩的史诗性展示,只是记录个人的命运,描述一些凡俗生活,但于平凡中达到奇妙的效果,几近写出了一部民族苦难史和一种民族生命力,呈现给人们“人生是残酷的,活着就是要面对这种残酷;苦难总是接踵而至,但仍要心存希望,而不是麻木地等待着死亡”这一主题。
《活着》的文字很悲怆,在简单的叙述中循着余华为我们留下的命运标记,一路走去,一次又一次与简单的福贵产生心灵的撞击,再将福贵身上的这种无助与麻木转化为一种悲戚的微笑和哀伤的旷达,最后等待着命运的宣判。
一个人只为活着而活着时,就没有任何牵挂和依托了。福贵已经五十岁了,满是岁月留下的沧桑,可他却依然活着,因为活着就有希望。《活着》中有一句话,那是福贵的朋友老全在战场上说的“老子死也要活着”,这个表达显示了一种竭尽所能争取活着的人生态度。当福贵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却只有他活着,这是他的命运。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都要坦然地去面对,去接受。
在这部小说中,亲情、爱情、友情交织在一起,压迫着人的心灵。最后,连福贵惟一的孙子苦根也死了,但还有一些东西活着,那头即将被人宰杀的老牛,它遇到了福贵。它要告诉人们,人只为活着本身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