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世诚
在电视机前,看小周洋在冬奥会上勇夺金牌,十分振奋;随后再听这位小姑娘发表的获冠感言,那就不仅是振奋了,更多更深的是感动。我和众多国人一样,被她饱含孝心的“让爸妈生活更好一点”这句话感动得老泪纵横。
我们这一辈人,在“孝”的问题上,有太多的辛酸经历,太多的苦痛和扭曲的认识。而今看到和听到孙辈的小姑娘纯朴孝心的袒露,让人顿悟、欣慰,感慨万千。我们这些爷爷奶奶们,似乎更有资格评说小周洋一句话让无数国人感动的份量。
我们原本是一个非常重孝道的民族。你看那个“孝”字,就是儿子背着老子。我们的先祖哲人,有许多关于孝的哲理和学说。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里,有许多诸如“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样颂扬父母恩德的佳句。儒家有《孝经》,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道家和佛家也有许多《劝孝文》、《报恩经》,它们都认为“百善孝为先”,“罪莫大于不孝”。
对于封建的伦理道德,我们当然要批判。但这种批判是一种扬弃,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切不可“在泼澡水时把婴儿也泼出去”。可我们不幸地看到,自“五四”运动以来,这种把“澡水”与“婴儿”一起泼出去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在“十年文革”中,孝道似乎成了“封建”的代名词,“孝子贤孙”成了贬称甚至是政治帽子,连“孝敬父母”也要拿到“革命烈火”上去烤。
“风树之悲”一典出自汉代韩婴著《韩诗外传·卷九》:孔子偕弟子出游时遇一正在大哭的男子,问他是否有丧。这位叫皋鱼的汉子答曰,自己在外闯荡多年,不想父母相继过世,失去了孝敬二老的机会,令他追悔莫及。汉子叹道:“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很感动,让弟子们牢记这个教训。后人又把后两句话概括为“风树之悲”典故,借喻哀亲之痛,警告世人要及时尽孝。
记得1957年“反右”时,毛泽东曾用过此典,不过他只用了前半句“树欲静而风不止”,说明“右派”“要吹几级台风”,主动向党发起“猖狂进攻”。他用此“半典”说明“阶级斗争不可避免”。而实际上,我们这代人可谓既吃尽了这上“半典”“阶级斗争”的苦头,又留下了那下“半典”“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许多悔憾。自1957年“反右”到后来的“十年文革”,我们这些人有的当“左派”忙得不可开交,哪有精力(还有物力)去孝敬老人;有的在阶级斗争中落马成了“革命对象”,那就不仅不能为父母尽孝,还要连累老人。好不容易熬过了那可怕的岁月,我们有了点条件想尽孝心了,老爹老妈大都过世了。我们斗人、被人斗了大半生,老爹老妈则忍辱负重、担惊受怕、受苦受累了近一世。我们苦,老人更苦,何谈孝敬!
我们这辈人,许多都是难言孝、难以孝、不敢孝、不能孝之不孝之人啊!悔哉!痛哉!哀哉!
所以,当我听到小周洋在全世界面前言孝、敢孝、坦孝,由衷地感到他们真幸福,高兴她遇上了人性复归的时代,高兴他们这辈人终于走出了“不敢言孝”的阴影和怪圈,高兴我们的“九○后”如此可爱。
我为小周洋坦诚的孝心流泪了,这是长辈们宽慰和幸福的泪。(3月15日于亚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