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传承的圣火
期次:第871期
阅读:792
编者按:又到“五四”青年节,这个薪火相传了91年的节日所承载的精神力量至今依旧焕发着生机和活力。纪念、传承“五四”精神是每一个青年的责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学生记者,了解不同时代的石大老师、学生在青年时代的故事以及他们对青年责任的理解与担当,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每个青年现在必须和过去不同,一定要下一个大决心,把全国的青年团结起来,把全国的人民组织起来,一定要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一定要把旧中国改造为新中国。这就是我所希望于你们的。——毛泽东
《青年运动的方向》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讲话
有一种责任叫奉献
□学生记者 成帅 高晓东
郭安魁,生于20世纪30年代,我校退休教师。
上世纪30年代,战火纷飞。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走出,跨越世纪之交,郭安魁教授身上那些需要我们这些石大青年传承的精神一如从前。
郭老1937年出生于长春,卢沟桥的战火成为那个时代最屈辱的烙印。从沦陷的东北三省到富强的新中国,强烈的反差让郭老产生了用一生来坚守的信念: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为我的祖国奉献一切,无怨无悔!这种奉献精神,成为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们最闪耀的品质。
幼年的郭安魁生活在侵华日寇控制的伪满洲国,有着许多不为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所了解的遭遇:在日军强制划定的贫民区里忍饥挨饿;历尽艰辛找到安身之地,新建起的住所被随意拆毁;伴着不知何处飞来的流弹,随着全家人朝着不知是否可以逃生的方向迁徙……解放战争时期又在被围困的长春城里被国民党当作抵御解放军的筹码,出城时被国民党地方军队抢走了仅有的衣物和干粮,郭老的姐姐甚至被那些兵匪打伤,身中两枪,如果当时不是解放军及时来救,早被掩埋在黑土之中……说起这些,郭老的声音哽咽了,他连连告诫我们这些后辈,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过去,一定要热爱我们的党和祖国,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解放后的郭老接受了新的教育,1958年成为北京石油学院的一名大学生。郭老最初主修储运,大学二年级时因为油田自动化建设特别需要无线电方面的人才又被抽调去学习无线电,1960年院系调整改学内燃机,后来又增加了有关电机的学习。每一次专业的改变郭老都毫无怨言,他认为只要是国家需要,自己学什么都可以。毕业之后,郭老特别想响应号召去热火朝天的大庆油田奉献青春,但是组织上说学校更需要他们这样的青年骨干,于是郭老便无怨无悔地在石油大学的讲台上默默耕耘,数十年如一日。对祖国的热爱让一个青年的满腔热忱化为甘于奉献,祖国的需要让个人的意愿渺小到无暇顾及。强烈的责任感,强烈的奉献意识,对祖国需要的服从,就是那个时代流淌于青年血液中的信念,郭老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投身于石油事业并为此执着一生:在大庆井场上三班倒维护柴油机发电机;在各种资源极为匮乏的情况下,攻克难关,编制数控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工作之余凭借自己不多的日文知识完成了翻译日文教材的工作;在兴建大连到青岛的输油管线时负责全部12个计量站中5个计量站的仪表校量工作……即使现在,郭老还在老年大学学习,还在想着为我们这些年轻人做些什么。
采访结束,郭老不忘叮嘱我们:“第一要爱国,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变;第二要有奉献精神;第三要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我们也真切地感到了当代青年学生肩上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