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成长成才的崭新舞台

    期次:第878期    阅读:757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使命。中国石油大学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坚持以育人为本,持之以恒地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建立了适应石油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办学条件得到优化,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走进石大,付出努力,你就会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形成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和体现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突出了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发展中的基础性、根本性地位。
  “质量立校”就是指“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具体体现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赢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前提,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人才强校”就是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学校不断强大的基本保障。具体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授治学”的管理理念。
  “特色兴校”就是指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成为学校兴旺的基本因素,富有传统和特色的大学精神成为学校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基本道路。具体体现在特色鲜明的石油石化学科专业布局,“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石大精神,“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
厚基础 宽专业 强能力 高素质
在“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重点,造就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工程科学与技术、研究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学校科学设计了由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课外教学环节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本科培养方案由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课外教学环节三个部分构成。理工类各专业的理论课程学分约为15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约占55%,“专业基础课”占20%以上,两者合计达到了理论课程总学分的75%以上,充分体现了“厚基础”的思想;为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专业课”的设置按照“宽口径的专业面向与柔性化的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原则,在拓宽专业面向的同时,设置了柔性化的专业方向,满足了“宽专业”的要求;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专业实验(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环节构成,以实现“强能力”的培养目标;为了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质,培养方案在“理论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包括人文素质类、经济管理类、外语、计算机、数理、石油科技和体育等多种类型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保证了“高素质”的实现。
产学研结合 个性化培养
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满足石油石化工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学校建立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实行辅修和双学位制度,开设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石油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会计学等双学位专业,制定了双学位和辅修专业的培养计划。针对本科生,学校全面实行了导师制,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近年来,学校以不断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己任,不断探索和发展学校与国家、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3年以来,学校建立了与企业从培养目标、方案、过程到就业全面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多家企业签定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联合培养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学生。
  为适应中国石油石化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要求,学校提出并探索了适应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为平台,与企业和外国政府“全程合作培养”石油企业急需的、适应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新途径,建立了一种以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为平台的招生、培养、管理与就业多样化的新机制。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生由知识应用型向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相结合的综合型转变,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增强,毕业生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并获得企业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