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首席承担“973”项目“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结题验收

西部叠合盆地基础研究获新成果

    期次:第884期    阅读:881   

  本报讯 10月30日至11月1日,中国石油大学作为首席单位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课题结题验收暨项目总结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由首席科学家、中国石油大学副校长庞雄奇教授主持。专家组成员、课题负责人及科技部、塔里木油田、新疆油田等单位的专家出席了会议。
  该项目2006年获科技部立项,经过5年的努力,在叠合盆地两种复杂圈闭的成因机制、薄互层砂岩和溶洞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成因机制、复杂油气藏成因特征与调整改造机制、油气成藏临界理论与定量预测等方面形成了完善的理论,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方法体系,并研发了相关的新技术,解决了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和分布规律研究方面的基本地质问题,并在该领域形成了创新性理论体系。塔里木油田公司在“要素配备成藏、过程叠加改造、相势耦合定位”等新模式预测的有利勘探区带和目标内展开钻探,获得了平均80%以上的成功率,为近5年塔里木油田公司年均发现2.85亿吨储量和保持每年18%的储量增长率作出了重要贡献。项目成果在辽河油田、渤海海域等地进行实际应用后,也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项目总结会上,专家们对各个课题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化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理论和指导油气勘探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深化了油气地质认识,而且部分成果已在勘探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效。
  据介绍,该项目共有8个课题,6家承担单位,研究骨干55人,其中96%为中青年专家。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十分注重加强校企合作、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首席科学家曾带队到油田进行多次交流,组织和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0余次。项目骨干分别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特邀报告。5年来,项目组共发表专著5部;获得专利5项;发表论文370余篇,其中SCI收录112篇,EI收录50篇;先后有5人次获得“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李四光地质科技奖”等奖项,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国家级奖励4次,省部级奖励5次;共培养博士后11人,博士生56人,硕士生106人。
  (姜福杰 海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