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岩宝

廉培庆

李君臣

袁三一
郭岩宝:科研就是一种修行
科研不是头脑一热赌一把的儿戏,而是长时间学习钻研、经验积累的过程。就如同僧侣潜心修行一样,要想获得大成就,就需要经历一番洗心革面般的历练才可以脱胎换骨,但是这种苦中有大乐。
文献要多看。任何一名科研工作者都需要时刻关注国际科研进程和最新的科研成果。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是我们能够拿到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可以掌握国际上相关学科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本专业的主流杂志要重点阅读,一份杂志一旦成为了本专业的核心期刊,那一定有很多年的积累,对一个初学乍练的新人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文章看到一定数量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一个方向做的最好的往往就是那几个到十几个小组。这样的话就可以对这些小组的文章进行系统阅读和跟踪研究。
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大家都想发表水平高、影响大的文章,但是科研甚至写作的水平是一步一步提高的。从无到有是一个过程,从良到优还有一个过程——欲速则不达。
保持好奇心。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了解其它学科的知识对于启发自己的思维以及解决自己领域的问题有时会起到柳暗花明的作用。对于新鲜的事物要具有想了解的欲望。一个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是培养自己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前提,也是使自己不断创新的原动力。
做研究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进行,不能为求一时的结果或成绩而违反科学道德,要有耐心、恒心和自信心。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把握住自己的方向,才能不为一时之得失所惑。任何事情,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了,那么成绩是肯定会出的,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科研没有捷径,但“良好的心态+坚毅的心+得当的方法+团结一致的合作”却是缩短登攀时间的最好路径。
廉培庆:科研的“三心”“二意”
有人说:“科研是读书后的顿悟,科研是掩卷沉思时的自我审视,科研是艰难写作中不断升腾的困惑,科研是不断否定自我的勇气。科研需要一种从容的心态,科研需要一种睿智的思维,科研需要一种恢宏的胸襟。科研是读书,科研是思考,科研更是实践。”然而,刚刚踏入这一行时我却如“不谙世事的孩童”一样曾无所适从。那时的我只是想能够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这一领域学有所成,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每天在实验室工作到很晚,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科研之道。两个月过去,突然发现自己非但没有丝毫进步,甚至对下一步的方向一片迷茫,那种沮丧、失落,至今仍难以忘怀。
后来接触的课题多了,从如何选题,到如何设计方案,再到如何做实验、建模、写论文,慢慢地,也就不再那么不知所措了。在这几年不断自我挑战、自我认识的科研过程中,得到了不少心得体会。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完成科研工作不仅要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以及团体协作的能力,而且还得“三心二意”。所谓“三心”,就是做科研不仅要用心、细心还要开开心心;所谓“二意”,就是要让科研成果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或者现实指导意义。
科研既可以是高尚而又兴趣盎然的工作,也可以变成繁琐和枯燥乏味的任务。一旦我们选择了,那就必须坚持走下去。这条路也许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以乐观的心态、坚韧的毅力去面对它,各种困难便会迎刃而解。物质的享受不如实现目标来得更加令人兴奋,世界也因追求自身理想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你将会拥有一个充实和多彩的人生。
李君臣: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要想在某个方面取得一定的收获,必须首先确定研究的目标。对于工商管理学院的同学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应该多了解石油的相关知识,必要时可以选修几门主干专业的基础课程,比如石油地质概论等,这些知识有助于为深入研究石油经济做好准备。石油产量、消费量、价格、油气企业战略等与石油经济相关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研究目标。定下研究目标后,必须辅以较为先进的研究方法,才能取得得到认可的研究成果,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他人文章,逐步积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选定一篇他人的文章精读,然后将其参考文献中列出的文章同样精读,以免花许多查询的时间。在科研过程中,要善于沟通,善于交流。首先是与导师经常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到导师的点拨,有时候几分钟的点拨可能比得上我们自己N天的思考;要懂得利用周围有效的资源,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一定不能一味的闭门造车,这样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思维惯性之中,不但效果不好,有可能还会得出错误的研究结论。
有一句话是“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有些比较困难的事情,在还没有做之前,我们就被吓倒了,结果永远失去了机会。希望大家放飞思想,放飞希望。只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放手去做,我们在科研之路上就能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创新不一定要在一张白纸上开始。假如我们这个领域还没有发展到产业化应用阶段,那么创新一般都需要是基础性、关键性的原始创新;但是就我所从事的物探专业而言,很多技术是直接从其他领域引用过来的,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或完全照用,这都属于“二次创新”。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二次创新是在技术引进基础上进行,它包括模仿创新,又高于模仿创新。
创新要注重细节,要较真。现在大家都在讲求创新,那你又凭什么能创新呢?创新的灵感何来?对我们这些年轻的地球物理研究人员而言,最有可能做的是从算法上进行创新,特别是需要我们去注意各种算法中既不相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每一个细节,并对这个细节较真,在细节中找到机会。
创新要有基础。一个人的创造力是一种高层次能力,是以丰富、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前提的。没有坚实的基础作为后盾,创新便无从谈起。而创新对基础的要求也比较高,你所要掌握的应该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性知识,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要不断更新。
创新要批判性地继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去粗取精,也就是说,要有选择性地学习。读文章时,要选择影响系数高的文章。而且,在借鉴别人的成果时,要批判性地继承,要吸收其精华之处,还要敢于质疑,在质疑的基础上才会有创新。
创新需要交流。与人交流,是获得创新灵感的一种捷径。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有些问题是他想得到而你想不到的。那么,多与人交流,吸收别人的思想,往往会给困扰自己的问题带来一种启示。而且,多与他人交流,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汲取更多的知识。
思想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做科学研究应善于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是你真正踏上科研之路的开始。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就要有耐力,不怕苦不怕累,生活是如此,做学问更是如此。———彭宝仔
科研是一个需要摸索的过程,要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可能存在许多途径,这就需要我们在诸多途径中探索出一条可行的科学途径。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失败,也要学会思变,“变”则“通”,“通”才能保证课题继续深入研究。——鲁莽
写论文时,选题一定要新颖。选题的新颖程度,会直接关系到文章的发表成功率。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可以让我们了解研究领域发展方向及热点、焦点,最后确定题目。——刘洁丽
在文章的撰写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文章结构的连贯性与逻辑合理性;二是语言的表达。陈述学术观点及成果,应该尽量用详实的语言描述配合图或表格,直观生动地将研究结果、重点实验数据展示出来。——赵轩
参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别人在做什么,尤其是学科领域的一些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学习别人的研究思路、技术与方法,从而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路径。——秦黎明
撰写论文期间,查阅大量的英文资料,能使自己的论文写作技巧有很大进步。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学会了在遇到问题时,怎么去思考,怎样去解决。——张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