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之路任重道远

    期次:第894期    阅读:701   

  □立言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明争,国家之间的暗战,都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较量。
  “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日前,北京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赵文津和石油行业的著名专家童晓光、康玉柱、曾恒一四位院士一起走上中国石油大学的“阳光讲坛”,与师生们面对面畅谈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他们说的最多的是人才培养,他们最盼望的是杰出人才从他们面前的这些年轻学子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是我国提出的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人力资源强国与人力资源大国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要在实现全体劳动者素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培养出真正国际一流的高端人才,并带领整个国家走上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道路。正如赵文津院士所讲:“要由一个人力资源的大国,真正变成人力资源的强国,需要真正出一批大专家、杰出人才,解决一些重大疑难问题。”
  作为人力资源发展链条上重要的一环,大学教育在培养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方面责无旁贷。事实上,尽管存在体制机制掣肘、教育观念陈旧等饱受诟病的现实,大学一直在努力。国家层面的“卓越计划”、“拔尖计划”全面实施,清华大学取消博导评选制度,上海纽约大学获批筹建,因自授学位而备受瞩目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开学……这些探索尝试,显示了教育向杰出人才培养方向和规律回归的趋势。
  但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终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赖于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有赖于一个政府、社会、学校、企业、家庭乃至全民参与的开放式培养体系。
  这个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且没有什么捷径。机器设备可以买得到,核心技术买不到;国外资本可以引进,国民素质无法引进;新知识、新技能可以出去学,创新能力只能自己培养——“拿来主义”帮我们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但要想超越别人、引领别人,用赵文津院士的话:中国的问题,最终还得靠中国人自己解决。
  东风徐来,杏花春雨,总会带来更多春的消息。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问题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强调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把巨大的人口压力变成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也许在目前还是一个有些遥远的目标。但实现了这个梦想,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强国之梦、复兴之梦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