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传递爱心的“火炬手”

    期次:第895期    阅读:832   

  【编者按】中国石油大学第四届“十佳十强,自立自强”大学生评选结果已经揭晓。面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他们不卑不亢,勤奋努力,以坚毅和执着书写着与大部分同龄人不一样的大学生活;面对国家和学校的帮助,他们常怀感恩之心,以实际行动将爱心“火炬”传递给社会,将爱心奉献给许许多多需要帮助的人。身为石大学子,他们的身上总能散发出温暖人心的力量。
只为那单纯的快乐
肖梦雄:大学四年综合测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2010年被保送至本校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爱运动、爱书法、爱文史的他是一个随和又有原则的人,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石大追寻着他的梦。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志愿者、“好运北京”国家长走大会志愿者、“心灵火炬”大火炬手、北京人与动物环保科普中心义工……当提及这些令多数同学感到“神圣”的志愿服务经历时,肖梦雄脸上呈现的却只是一种充实的淡然。对他来说,做志愿者似乎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一有空余时间,他就会在网上四处搜集志愿者招募信息。有一次,他去应聘一个针对中学生的志愿帮扶职务,因为路途非常遥远,在车上呕吐不止,无奈只好中途放弃。直到现在,这仍然是他心中一个不小的遗憾。
  这种快乐非同一般对于一个需要靠奖学金和课外打工来维持生活的困难家庭学生来说,课余时间往往更显珍贵。在一些人看来,肖梦雄把大量时间花在志愿服务上,好像有“不务正业”之嫌。因为,做志愿者既会占用一定的学习时间,也得不到物质上的酬劳,这对肖梦雄来说似乎真的毫无益处。然而,肖梦雄自己却觉得“赚”到了。他说,一路走来,总是别人在帮助自己,现在终于有机会可以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帮助别人,真的从心底感到特别高兴。“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非常单纯的快乐,与物质带来的快乐完全不同”,肖梦雄这样解释做志愿者给他带来的这种“非同一般的快乐”。
  给他们最深刻的回报肖梦雄说,他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走出偏远的小山村,步入大学校门,肖梦雄深刻感受到了教育对人的巨大的改变和塑造力量。在他看来,教育上的帮助是最彻底、最深刻的帮助,也是他经过无数次思考所想到的回报所有帮助过他的人们的最好途径。
  “感谢、感动、感恩”,肖梦雄用这几个关键词总结自己所度过的大学时光。文/董碧娟
感恩是一种延续与传承
曾志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07级学生,他努力回馈社会,奥运期间作为城市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2007年至今先后三次参加无偿献血活动,用自己炙热的爱心温暖着他人。
  曾志华说,一个人活在这个社会上就必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尽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更加需要帮助的人。因家境困难而接受了多方资助完成学业的他,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努力回报。
  彤心社是北京林业大学发起的志愿服务爱心组织。2010年初,曾志华在网上获得了彤心社招募志愿者的信息,救助一名父母离异、双手残缺的九岁男孩。他同十几名志愿者一起,帮助小男孩联系医院、红十字会、救助机构,筹集资金,安排小男孩在北京的手术,并帮助他补习功课。他说,在彤心社中他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对小男孩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彤心社里慢慢传递,感染着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志愿者。
  手术过后,生活还是要继续,小男孩从河南来到北京,很多功课跟不上,尤其是英语,曾志华就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同学一起帮助他补习英语。他说,当听到小男孩喊着“哥哥,我英语考了多少分”的时候,心里那种激动无法言表,看着小男孩的英语成绩从四五十分到六七十分,到更大的进步,他非常自豪。小男孩也用自己的坚强以及逐渐好转的身体和心理让曾志华感到,一个人一点点的努力,汇集起来就可以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如此之大的进步,那些从昌平到城区,很多个周末和假日的来来回回都是如此值得。
  其实,连续三年义务献血,各种志愿工作、勤工、打工,他在不经意间已经完成了力所能及的感恩。跟他反复提三次献血的事,他却说:“冬天血库告急,早晨8点开始献血,7点就有好多人排队了,大家都去献,我身体这么好,献点血算啥。”
  感恩是一种延续与传承——这就是曾志华的信念。他说他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工作,也会将这种感恩继续传递下去。文/张旸
胡世鹏:化学工程学院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2006级学生。大学专业成绩均列年级前三名。从大一开始参加勤工助学,大学四年生活费全部自理。2010年被保送至本校化学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胡世鹏在接受采访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态度是最重要的”。他不避讳讲述家庭的困难,也并不强调这些,他觉得这只是人与人的不同罢了。
  在他心中,学习依然是第一位的,勤工助学是实现梦想的一种途径,这个过程并没有让他觉得卑微。看过自行车、在食堂帮过忙,这是生活的一部分,仅此而已。看自行车是他最主要的勤工工作,每天会遇见很多认识的人,刚开始有些不好意思,后来便觉得真是没什么,自己只是在做应该做好的工作。看着去打篮球、去玩的取车人,他淡然一笑,不羡慕也不比较。
  要忙课业、忙社团,还要忙着勤工助学,他的时间总是填得满满当当。最多的时候他一周做12个小时的勤工,每天早晨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规律又紧凑的生活已经成了他的习惯。胡世鹏也承认,有一段时间确实比较辛苦,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课程没那么轻松,中午的休息时间有限,下了课就要抓紧吃饭,然后赶去看自行车,还要及时赶上下午的课,有时候就不得不跟队长请假早点跑去上课以免迟到;晚上下了课,勤工结束,还要晚自习到10点。当他结束异常充实的一天回到寝室,看到悠闲惬意的室友时,心里没有不平衡,也从不后悔自己的忙碌,反而更喜欢、更安于自己的生活状态与方式。
  胡世鹏认为,任何人都面临着取舍,而自己只不过是舍去了慵懒、游戏和堕落,他怕的是虚度光阴、荒废时间,充实、多元的生活就是他的选择。
  2008年汶川地震,胡世鹏的家乡什邡洛水镇是重灾区,家中房屋全部倒塌,原本拮据的家庭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他提起这些时,却不无轻松地说,房子是塌了,可父母家人都没有事儿,这是多幸运啊,所以想想地震对自己的影响也不大。只是要更努力,更加自信自强,让父母不必担心,减少他们的负担。文/董碧娟
卢小娟:油气田开发专业硕士研究生,2008年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保送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曾多次在校级刊物上发表文章。
  大学里的她依靠各种补贴以及兼职不仅做到了自立,而且还有节余补贴家用。现在的她依然坚持着勤工工作以及其他的兼职工作,激励她的正是那份自立自强和对生活的感恩之心。
  作为农民的女儿,她身上流淌的是泥土的芬芳,手中紧握的是大地的刚强。她有着农民的纯朴、勤奋、刻苦与坚强,她坚持靠自己的微薄力量增加家庭的收入。“起点不一样,但终点掌握在自己手中”,她经常这样鼓励自己。
  我们相信她,只要努力,平凡可以创造奇迹。
  在繁忙中历练自己
王梦抒:石油工程专业2008级创新班学生,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三等奖,并荣获校“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王梦抒大二时走上学校勤工助学岗位,在一年的家教工作中,他不仅锻炼了自己,深刻体会到了赚钱的不易,同时也得到了身边同学及家教学生家长的好评,帮助学生在数理化成绩上取得了较大进步,通过家教的方式将自己的感恩之心传递给他人。
  他的学习成绩优良率一直保持在100%,大一年终综合测评排名专业第四。在校内外各种学科竞赛、技能比赛中均榜上有名,学校的各项文艺活动中也能见到他活跃的身影。他说,勤工的家教经历是对他最好的历练。
  繁忙的大学生活,有人感觉到累,有人感觉到烦,而他,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