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导师结“尘缘”
期次:第909期
阅读:697
□刘丰从
2008年读大三时的生产实习相识,到现在正式拜到他的门下,我与我的导师陈建义之间,结下了一段不了的“尘缘”。
陈老师办公室在学校的西平房,西平房是校医院西边的一排小屋。开始我还怀疑,真有老师的办公室在这么不起眼的地方吗?事实的确如此,陈老师的办公室一直都在这里!
我们这些学生们常常为此抱不平,可陈老师反倒乐在其中:“这边人少,清静!是个做学问的好地方。”这就是老师平常所说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吧。
陈老师讲课水平很高,高深的道理,他总能深入浅出,而且他讲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学会思考,帮助我们掌握方法的提炼,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进入实验室后,不必天天去上课,有好几个月,每天都是找一些相关文献阅读,我们很不习惯,学习劲头不足。陈老师及时教导我们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让我们明白文献调研是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献调研的深度和广度,会在开题报告中充分体现,对确立课题的工作思路、实验设计都有指导作用。论文开题时,我将报告的初稿给他审阅,从格式规范到遣词造句,从段落逻辑到整体思路,从技术路线到试验方案,他都给出了大量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记得研究生院招生时在“导师看专业”栏目,陈老师为了表明研究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从学习角度来讲,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大区别,一个是学习知识,一个是创造知识。本科阶段好比是在老师导游带领下去参观一些熟悉的名胜古迹,那是旅游;而研究生阶段则类似一次探险,靠自己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去发现别人不曾见过的风景,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是真正的旅行!”他的这番话我一直记忆犹新,我们已经结束了“旅游者”的身份,成为一名真正的“旅行者”才是今后学习工作的新目标。
回想三年来与陈老师的接触,他的一言一行已经深深影响了我。我时常想:也许我们的工作,放在科学的宏伟大厦中,正如我们研究的“微尘”一样毫不起眼。但是“微尘”是可以团聚的,放眼学校,一批批老师和一届届学生前赴后继,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发挥着光和热,正是这些一粒粒的“微尘”构成了科学大厦的根基。如今漫步在科学的大厦中,我愿化作一粒“微尘”,与陈老师一起共续“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