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2011年发展回眸

新举措: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学术水平

    期次:第910期    阅读:795   

  
20世纪80年代后期,针对我国自产原油普遍偏重且石油资源相对不足这一事关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著名石油化工专家杨光华教授、林世雄教授、时铭显教授等向国家计委建议,成立专门针对重质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就是于1995年正式对外开放的我国石油石化领域惟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2002年,实验室更名为“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前沿基础研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打造高素质创新研究团队,培养高层次人才,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构筑国际合作与交流核心基地,发展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高水平重质油基础性研究基地。
  在2009年的周期性评估中,专家组对实验室的发展给予了肯定,认为实验室总体定位目标明确,围绕国家重大急需,对保障中国未来能源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长期能源政策产生了影响;科研成果丰富,并且产生了很大效益;为石油行业培养了人才。但专家组同时指出:与其他同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相比,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层次人才较为短缺,国内、国际的开放度不足,申报成果奖较少,需要提高已有代表性成果的公信度、公认度和显示度。
  此后的两年,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部、教育部、中石油及所依托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始了大幅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整改。
  2009年9月至12月,实验室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学习研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等文件精神,多次召开各层面专家参加的整改措施研讨会,到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优秀实验室观摩学习,深层次思考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明确了整改任务,确立了整改目标,最终提出了实验室整改发展的有力措施。
  群策群力,共谋发展。通过两年多扎扎实实的工作,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各项整改措施在实践中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为实验室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锤炼研究方向
根据国家能源资源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从学科发展高度和学术前沿角度出发,实验室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导,明确了实验室的总体定位: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重质油高效开采与转化利用”为核心,以前沿性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技术创新为目标,发展新理论、新方法,打造高素质研究队伍,构筑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以解决制约重质油高效转化与优化利用的关键科学问题为重点,更大范围地调整实验室涉及的研究领域,将此前的5个方向进一步凝练为重质油化学、重质油转化利用催化剂、重质油转化利用工艺与工程三个研究方向。三个研究方向始终围绕重质油高效洁净转化与优化利用关键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应用技术开发的关键要素,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和相互转化。
优化运行机制
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实验室进一步优化固定人员组成,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调整一次。为此,实验室建立了“固定人员候选人库”,相关学科研究人员按成果贡献多少进入实验室固定人员名单。
  为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青年优秀人才队伍和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实验室加强了国家层面杰出人才、杰出海外留学人员和基础研究人才的引进,为青年研究人员另设“职称晋升特殊通道”,建立实验室“基础研究梯队”,为实验室补充强劲、新鲜、活跃的有生力量。实验室自主研究经费重点用于杰出人才、国家级重大项目、国家科技奖励、高档次学术论文、新进优秀人才启动的成果导向配套支持。实验室进一步改进管理模式,成立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改组了领导班子,在各研究方向上由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授担任实验室副主任。
整合研究平台
发展空间的限制一直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学校在办学空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为实验室增加了1500平方米的面积,新建中试房屋面积500平方米,并给予实验室免费使用面积4000平方米,全面修缮了化工楼实验室,将教授办公室、实验室会议室等移入新区。有了这样的条件保证,实验室按基础分析平台和3大基础研究方向调整了实验室布局,在化工楼一楼设置分析测试平台,集中实验室公共平台资源,提升了仪器分析、材料分析、油品分析三个板块的仪器档次和分析质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增实验室面积2000平方米,成立了仪器分析中心和油品分析中心,完善了中试平台。
融合研究力量
根据调整后的研究方向,实验室充分挖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人才和平台资源,突出研究平台、研究方向、研究人员的融合,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核心研究力量。
  融合后的“重质油成因、成藏及开采”研究团队以重质油成因成藏的化学机理、重质油开采过程的化学问题、重质油开采过程的工程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能源材料微结构中心”研究团队以催化新材料和纳米材料为主要研究内容;“生物技术与工程”研究团队以重质油生物开采、重质油生物转化与处理、生物法合成催化新材料、生物法生物质能源为主要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