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场强度为9.4 T 的傅里叶变换离 子回旋高分辨质 谱仪,其性能达到 国内同类仪器最 高水平

场发射扫描 / 透 射— La B6 透射电 镜群,极大地加强 了基础理论研究 手段

两段提升管催化 裂解中试装置,为 实验室研究成果 快速实现工业化 提供了有利条件
平台构筑持续给力
通过“211工程”及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实验室搭建了特色鲜明、功能齐备、完全开放的高水平公共研究平台,具备了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
两年来,实验室在前期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借助“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中国石油催化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持续给力整合高水平公共研究平台,使其日臻完善,为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实验室坚持公共平台为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服务的原则,修订了《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管理办法》,突出平台为科研服务的基本宗旨,并在技术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
目前,大型仪器设备全部对外开放,单价30万元以上设备平均开机率超过80%。公共科研平台良性运行,大型仪器设备运行状况良好,材料测试及化学分析的主要大型仪器开机率接近最大极限。稳定的技术队伍使实验室对外服务质量得到保障,对外影响不断扩大。四个中心(平台)的建设和运行为实验室重大项目的申请和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方向纵深凝练
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基于对重质油高效转化与优化利用科学内涵的再认识,实验室结合依托单位学科、人才、平台建设情况,将研究方向凝练为重质油化学、重质油转化利用催化剂和重质油转化利用工艺与工程,三个研究方向依然始终围绕重质油高效洁净转化与优化利用关键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应用技术开发的关键要素。
重质油化学方面,针对重质油成藏及高效开采开展有机质成油化学、油田化学及环境化学研究,针对重质油高效转化利用开展转化化学及绿色化学研究,建立重质油组成结构系统分析方法,推进从“组分”层次向“分子”层次发展。重质油转化利用催化剂方面,“量体裁衣”地构建重质油高效转化、清洁燃料生产、过程污染控制和重质油产品洁净利用的高效催化剂体系。重质油转化利用工艺与工程方面,发展重质油高效开采、轻质化、清洁油品生产、过程污染控制等方面的创新工艺方法,进行节能减排导向的系统工程优化。
队伍建设再显突破
两年多来,实验室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陈光进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高金森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赵震教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范煜、张鑫、吴明铂、刘坚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刘坚博士、张永民博士的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以鲍晓军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重油梯级分离与高效转化的基础研究”获得滚动支持,以卢春喜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绿色低碳导向的高效炼油过程基础研究”近日获得批准,实验室的“973”首席科学家达到2人。
实验室积极引进优秀青年研究人员,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力量;鼓励青年研究人员出国深造,增强学术研究观念,积极开展融合式交流合作。
科研能力稳步提升
实验室承担国家竞争性重大任务的能力稳步提升。2009年和2010年,实验室在研项目分别为126项和80项,年度经费达到3773万元和3382.5万元。
除鲍晓军教授和卢春喜教授分别担任了“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以外,山红红教授、徐春明教授担任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组织实施的“劣质重油轻质化关键技术研究”、“炼油催化剂研制开发与工业应用”及“千万吨级炼油厂集成技术研究”炼油技术重大攻关项目的总负责人,赵锁奇、刘晨光、杨朝合、卢春喜和申宝剑等教授也参与承担重要课题。该项目致力于攻克劣质重油轻质化关键技术,形成具有中国石油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套技术,前瞻性、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将为发展石油资源高效清洁转化的理想工艺路线提供理论支撑。
此外,刘植昌教授的“复合离子液体催化C4烷基化过程的基础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由徐春明教授和段)院士倡导和组织,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和中石油共同出资的“石油化工联合基金”已经设立,实验室主要参与编写的《2011年“石油化工联合基金”项目指南》即将发布。
学术影响快速增强
作为实验室在学术领域重大影响力的标志,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均有明显提高,特别是高档次学术论文发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9年,SCI收录117篇、EI收录227篇;2010年,SCI收录119篇,EI收录180篇;2011年截至目前,SCI和EI已分别收录133篇和136篇。
成果奖励方面,实验室两年中有7项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010年有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发明专利授权方面,实验室继续保持良好态势,2009年授权发明专利39项,其中国外专利4项;2010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8项,其中国外专利2项;2011年授权发明专利34项,其中国外专利1项。
开放交流不断推进
两年来,实验室实行了新的开放课题设置及管理模式。实验室围绕催化新材料、功能材料、石油产品分析新方法,设置常规开放课题3项,并与多所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实验室还设置了50万元/年的开放基金课题于高端仪器平台,吸引和鼓励实验室内外的研究人员开展前沿基础研究,提升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
学术交流方面,实验室继续发挥在国际上的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先后主办了2009北京国际重油加工技术研讨会、第七届亚太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技术国际会议、第七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等,保持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高度活跃。实验室继续推进“111”创新引智计划的执行,代表学校与特拉华大学签署科研合作及学生交换理解备忘录,两年来联系著名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60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