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秀人才为石大发展“强筋壮骨”
期次:第913期
阅读:786
近日,石大教师喜报频传:李根生教授荣获第二十届孙越崎能源大奖,孙长宇教授和赵昆教授荣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刘洋教授获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邱楠生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欣喜之情还未平复,“泓达杯”暨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决赛又鸣锣开哨——我们高兴地看到,石大师资队伍建设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在队伍的结构优化、人才引进与培养及人事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
五年来,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学校在教职工引进过程中注重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的调整,基本形成了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结构日趋合理的师资队伍。截至目前,学校共有在编在岗教职工1245人,其中专任教师76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1%。
截至2010年11月底的数据显示,专任教师从职称结构上来看,高级职称比例为59.2%,比“十五”末增加了3.4%,其中正高比例由25.3%增加至28.4%;从学历结构上来看,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61.3%,比“十五”末提高了15%,其中石油主干学科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为81.7%;从学缘上来看,具有国内非本校学历者47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9%,其中具有国内校外博士学位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8.9%。
此外,学校采取“固定与流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办法,拓宽用人渠道,灵活用人机制,截至2010年底,共聘用非固定编制人员500余人。现有的人员规模和结构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年来,学校的高层次杰出人才建设成效显著。为吸引更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千人计划”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引智计划,学校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设立人才建设专项经费,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各类高层次人才总量均有大幅度增加。
五年来,学校的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设立了旨在培养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的“重点学科青年拔尖人才岗位”,使科研能力突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青年教师能够脱颖而出;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及学术发展基金”中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青年优秀人才的培养。
截至2010年,学校选拔出6批13名青年拔尖人才,目前已有2人晋升为教授,9人晋升为副教授。青年拔尖人才申请人数逐年递增,已在青年教师队伍中形成品牌效应,成为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
五年来,学校的师资队伍培训工作稳步推进。针对师资队伍现状,学校明确了以“按需培训、学以致用、注重实效”为原则,以非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采用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职工在职培训的模式。近五年,学校共培训师资560余人次,投入经费近600万元;同时,学校积极推行青年骨干教师1:1配套出国研修计划,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采取鼓励政策,促进青年教师与国外同行交流,积极融入国际学术舞台,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五年来,学校的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为合理配置学校人力资源,不断提高教职工队伍的素质、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学校全面实行新的岗位聘任制,深化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顺利完成了各院(系、中心)第一轮岗位聘任工作及机关管理人员、教辅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聘任工作。
在新的岗位聘任制实施过程中,学校大力推行管理重心前移,充分发挥院系管理职能,出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岗位津贴管理实施办法》,对校聘关键岗位教师,由学校聘任、考核并发放岗位津贴;对其他专业技术级别岗位的教师,在教学科研型院系,学校对岗位津贴进行总额包干,院系自主二次分配,进一步推进了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和调动了教师队伍的内在活力。
文/本报记者 海凤
数字看发展
2005年 2011年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3 5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4 9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 5
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 0 2
国家级教学团队 0 3
国家级教学名师 0 1
中共北京石油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60年6月10日至13日举行,党委书记阎子元作了《第二次代表大会以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