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石大校园里星光闪耀的“创新达人”讲述参赛的故事———
挑战,无处不在
期次:第913期
阅读:825
10月15日至20日,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上,由马骅老师指导,刘鹏飞、刘艳霞、李青懋、马安群、朱冉合作完成的作品《低碳校园:大学生碳足迹分析及大学生个人行为的减排潜力——以北京某高校为例》获得哲学社会科学类二等奖。
□刘鹏飞(地学院)
大学,是一个展示自我、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可以做很多我们想做并且有意义的事。挑战杯,大学生的奥林匹克竞赛,是一条将梦想转化为现实的征途。
2010年9月,我们团队的作品《大学生碳足迹调查》获得了全国第三届“科信能环杯”课外学术作品与科技竞赛一等奖。在钟宁宁教授的力荐下,我们获得了参加2011年“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与科技竞赛的机会。
我们之前的团队由七个同学组成,后来有两个同学因为时间关系退出了。我们的路途中少了两个伙伴;而在路上的我们,望着前方,一时也是茫然不知所措。我们着实被这个霸气的“挑战杯”吓着了,甚至觉得只有我们的研究方向越“大气”,才越能与“挑战杯”匹配。所以我们商量要在做“大学生碳足迹调查”的基础上,向地区企业、居民的碳足迹排放调查延伸,然后再对其比较分析等等。
当我们将这个想法汇报给钟老师和我们的指导老师马骅时,钟老师说:“你们的强项、优势是在做大学生碳足迹调查上,如果舍本逐末,那将前功尽弃。你们没有必要做‘广’,但可以做‘深’,在对大学生碳足迹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因素分析及减排潜力的分析。”一番话让我们顿时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啊,对大学生做碳足迹调查,这才是我们研究的亮点啊!
有了老师的指点并依靠自己的经验,我们明确了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的梳理也水到渠成。马骅老师专门帮我们组织了一次“头脑风暴”会议,请学院的老师对我们的研究进行指点。张强斌老师、李美俊老师、曾勇老师等都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之后,在马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的作品很快就有了一个大体的思路。我们决定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大学生碳足迹现状,然后通过SPSS软件对大学生碳足迹现状进行因子分析及方差分析,最后再通过跟踪调查对大学生碳足迹的减排潜力进行研究。根据校内比赛选拔的时间安排,我们迅速展开了问卷调查环节的工作,并于今年2月份开始,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着手撰写论文。
不负重望,2011年4月初,我们顺利通过了校级选拔,论文的题目最终确定为《低碳校园:大学生碳足迹分析及个人行为的减排潜力——以北京某高校为例》。此时,距离参加北京市比赛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我们顿时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从4月中旬到5月初,团队每天都一起泡在三教,相互讨论,请教老师,撰写论文,忙碌而充实。就这样,我们赶在5月10日前完成了作品的提交,大家轻轻松了一口气。同时我们也非常有信心,比赛还没有结束,我们会走得更远。
5月26日,结果在我们日日的期盼中终于出来了,我们与其他两个团队的作品顺利进入了决赛答辩阶段,将代表石大继续参赛。几天后,我们带着精心准备的5分钟PPT站在了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答辩讲台上。大家都有点儿紧张,因为不确定自己离全国“挑战杯”的决赛赛场还有多远,我们的梦想能否实现。
命运还是眷顾了不断努力的我们。一周左右,结果出来了,我们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同时被推荐参加全国“挑战杯”终审决赛的竞争。兴奋之余,又是一番辛苦,一番磨砺。9月份,我们等到了想要的好消息,我们的作品进入了全国“挑战杯”终审决赛——我们可以去大连理工大学参赛了!一年的时间,一年的付出,终于有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回报!
学校和学院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和鼓励。10月11日,学院的领导又为我们邀请了老师集体听我们对作品的阐述,为我们提了很多很有启发性的建议。
10月底,作为团队的代表,我和团委两位老师来到了大连。两天的封闭评审,让我获益匪浅。印象最深的是组委会奚广庆教授的一句话:“‘挑战杯’竞赛目的在于引导青年参与实践,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解决社会问题。重点在于让学生不仅学会提出问题,而且身体力行地解决问题,将理论方案付诸实践。”
站在评委面前阐述作品时,我没有想太多;但走下台来回想这一年多的参赛经历,许多难忘的日子和故事浮上心头。我们只是做了一个基于750份问卷的小项目的研究,距离真正意义的科学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的论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碳足迹现状和碳足迹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低碳理念影响下的碳减排潜力,提出了针对性的低碳建议和宣传方案,也算是漫长征途的完美起点。用评委老师的评价说,我们的作品“以小见大,彰显意义”,这已足以让我们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