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发展,就只有阔步向前

——访后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后勤管理处处长陈桂刚

    期次:第915期    阅读:828   

  □本报记者 本报特约记者
11月1日,中国石油大学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后勤改革的实施方案》,正式拉开了学校后勤服务系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深度改革的帷幕。后勤保障,事关学校的日常运行,也深刻影响学校的未来发展。后勤改革,学校后勤系统数百名在编和非在编职工关注,全校师生员工关心。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什么?怎么改革?近日,后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后勤管理处处长陈桂刚就一些热点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社会化是高校后勤服务的必由之路
陈桂刚说,认识和把握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把它与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进程、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高校后勤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大学校后勤改革力度,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动后勤工作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发展教育产业。”2010年7月,“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再一次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充分说明高校后勤改革是高校总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陈桂刚对于近年来学校办学空间、办学资源的紧张状况深有感触。他说,我校的后勤改革实际从1988年在北京重新建校伊始就开始了。回过头来看,我们受益良多,不到400亩的校园,承载了12000多名学生的教学培养和繁重的科研任务。近几年,在学校规模发展较快的情况下,通过广大职工的辛勤工作,后勤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不断提升,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学校也一直没有停止探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脚步。
  但是,在看到后勤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校后勤系统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陈桂刚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学校教学、科研的保障需求不适应,服务质量和规模效益与师生的需求有差距。比如,作为甲方的后勤管理处,人员数量和能力难以满足后勤管理的需要;作为乙方的后勤服务总公司管理层多,不利于企业效益最大化;各服务中心数量多、力量分散,如果不加以整合,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正式在编职工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后勤改革的思想更解放一些,步伐要再快一些,需要通过市场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办学规模与办学资源之间的矛盾,突破这个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改革不是不要后勤,也不是不办后勤

  陈桂刚说,认识此次改革的意义,必须澄清一种误解:改革不是不要后勤,也不是不办后勤,而恰恰是要做大做强我们的后勤保障事业,要通过改革,建立起“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打造一流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为教学、科研主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实施方案》对学校后勤改革的原则和目标提得非常明确,就是要巩固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果,稳定后勤队伍,按照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完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理顺关系、提高效率、提升质量、和谐发展的目标。
  他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宗旨,要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保障学校的发展与稳定。这是推进改革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也是检验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和各项社会服务业的发育和拓展,教育事业运用市场纽带、利益机制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时机日渐成熟。我们后勤服务系统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机遇意识,锐意改革,在为学校做贡献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
■管办分离,让实体公司在市场历练中成长
  实行市场化运行机制是后勤改革的关键。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高校后勤与行政管理规范分离,后勤体系摒弃行政管理的运行机制,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
  陈桂刚说,按照方案,学校将建立由后勤管理委员会、后勤管理处(后勤党总支)和多个后勤服务实体三部分构成的后勤管理体系。目前,学校已经成立了由校领导及后勤管理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的后勤管理委员会,负责学校后勤的发展规划,管理后勤运行保障基金,负责各实体经理的聘任,审核各实体年度经费预算、决算及预算外大额度资金使用情况;审核各实体的岗位设置、人员聘任、薪酬发放等方案。
  而后勤管理处(后勤党总支)负责制定学校后勤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后勤服务政策,与后勤服务实体签订各类服务合同,根据合同对后勤服务实体进行监督管理等,它与后勤服务实体之间不是隶属关系,而是通过签订服务合同形成民事法律关系,通俗的说就是甲乙方关系。
原后勤服务总公司依据服务类别和服务性质整合成七个独立的实体公司,各实体均按照企业化模式运作,通过履行服务合同为学校提供后勤保障,依托学校后勤市场,打造自主服务品牌,逐步做到在为学校提供高品质服务和后勤保障的同时,开拓校外市场,参与社会服务行业竞争。
  学校将开放后勤服务市场,引进竞争机制,采用招投标等形式,选择管理规范、服务质量高、价格合理的优秀社会服务企业,作为学校后勤保障力量的补充,提高后勤保障水平。
  ■理顺关系,稳步推进,推动学校和谐发展
  此次改革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在稳定后勤队伍和巩固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果的前提下,初步形成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二步,对后勤服务总公司整合后形成的各实体公司深化改革,在条件成熟时使之逐步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后勤现有人、财、物管理模式都将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后勤管理体系,确保建立适应学校发展的后勤服务与保障机制。
  陈桂刚说,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关系,高校后勤改革的难点问题很多,但是全面推进高校后勤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只有经历阵痛,才能迎来新生。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全面的统筹协调,高度重视并稳妥细致地处理好各种难点问题。后勤有一批与学校风雨同舟的正式在编职工,他们为学校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校将充分考虑这些职工的利益;同时,广大在编和非在编人员也要积极转变观念,理解后勤改革的重要意义,热情投身改革,在更加广阔的天地和舞台上成就事业,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