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管齐下构建全方位诚信教育体系
期次:第915期
阅读:912
□白春阳(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当前,“诚信”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热点,公民的诚信教育也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之一就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因而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这对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不仅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现代社会信任体系、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各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目前的状况看,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和体系,也没有形成普遍认可的途径与方法,许多教育方案在实际中得不到有效落实,无助于诚信危机的缓减。因此,应该积极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方法,这不仅影响着高校全面育人功能的发挥,甚至也关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笔者认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至少应该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展开:
一、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近年来,面对越来越突出的诚信危机,各高校开始重视诚信教育,但效果并不明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把学校诚信教育尤其是大学诚信教育孤立对待,没有与社会诚信教育和家庭诚信教育相关联,以致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不能彼此促进,有时反倒彼此折损。事实上,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调查显示,无论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还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群,都认为社会大环境是“引导”或“诱使”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因素。很多教师反映:诚信教育的成果总是轻易地被社会上的某些不诚信现实所摧毁。守信学生的诚信行为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赞同,有时反而被认为是“傻”;相反,失信的学生不仅自己的行为没有受到惩罚,有时却得到了不应有的“回报”,这实际上是对失信者的反向维护,纵容了更多的失信行为,由此诱发了大学生不诚信现象的蔓延。调查结果表明,家庭因素是仅次于社会因素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文化修养、言行举止、教育观点、教育方式及家庭氛围都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当学生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时,虽然家庭教育已起不到主导作用,但由于父母与子女的血缘、感情、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仍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家庭只有和学校相互支持、合作,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总之,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社会和学校必须相互配合,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充满诚信氛围的成长、生活和学习环境。
二、普遍教育和针对教育相结合
现行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比较单一,不同性格特征、不同个性心理、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阶段的大学生所受的诚信教育差别不大,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事实上,不仅受教育个体的差异性很大,他们面对的诚信问题也差异很大,不同的不诚信行为尽管都可以归结为没有诚信观念,但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调查显示,面对不同的不诚信行为,大学生的肯定性认知和否定性认知的差异很大。例如,编理由请假和抄作业,不少大学生并不认为这些是不诚信行为;再如考试作弊、履历造假虽然被普遍认为是不诚信,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调查中表示如果有必要,自己仍然会采取这样的行为。对于前者普遍存在的却又极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不诚信,应该不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当然应该!但传统的诚信教育方式显然又不适合;对于后者,原来开展的一般性诚信教育效果也极其有限。此外,面对与家庭更为密切的欺瞒家长的大学生不诚信,学校应该不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应该如何开展?面对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求职简历造假、毁约违约的不诚信,应该不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应该如何开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显然是不尽相同的。可见,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诚信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当然,也不能否认普遍性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普遍教育和针对教育的结合才是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的有效途径。
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之所以效果不明显,很重要的一点是对诚信教育的认识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论高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通常都把诚信教育认为主要是德育教师的事情,与管理者和其他教师关系不大;二是包括德育教师在内的大多数高校教师,认为诚信应该是学生自我修养的问题,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是中学教育过分强调分数,忽视道德品质修养的结果,学生到了大学已经定型,再怎么教育意义也不大。这样的认知造成了不少大学的诚信教育往往停留在文件中和口头上,缺乏真正的实行。
诚信是人格构成的一个方面,是精神思想层面的问题。诚信教育与一般知识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它需要受教育者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外显为自觉的诚信行为。诚信教育必须最终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和心悦诚服地领会,诚信教育既要依托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和传统的教育方式,又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因此,高校应该要明确,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每一位在校的管理人员、教师甚至是后勤服务人员共同的责任,把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诚信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