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布斯的诱惑
期次:第923期
阅读:781
□清扬
如果史蒂夫·乔布斯生前是一个传奇的话,那么在离世之后,他已经迅速升级为一个神话。倘若天堂里也可以用iPhone、iPad上网冲浪,面对“天才”、“教父”、“领袖”等等冠名,一直以“记住你必将死去”鞭策自己的乔布斯不知情何以堪。
已经很久没有哪一个人的去世,能引起这种跨越国家、种族,不分界别、行业,穿越真实与虚拟的“井喷式”膜拜了。在政治敏感者们看来,这大概又是一次以冒险、创新、实干、个人奋斗为标签的“美国精神”的全球大贩卖、大营销。而我倒更愿意把这种溢美看作是向一个坚持为实现梦想而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的天赋异禀者表达应有的敬意。
问题是,“乔布斯式创新人才”能不能在一片召唤声中应声落地呢?
对于创新,大概没有比当今中国社会更急切的了。环顾四野,从政府到企业,从小学到大学,从科技到文化,对提升创造力的呼唤一天也没有停歇。可是空谷回音,喊得最响,其实最匮乏。无论是创意、创新,还是创业,目前在年轻一代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种倾向,心理范畴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与实践范畴的“心虽已远,身却未动”,都指向一种行动力的缺失,“安于现状”成了“脚踏实地”的潜台词。
我们并不缺乏改变与革新的梦想。即使打着“微创新”旗号的“山寨”漫山遍野,呈现一派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还是会介意为什么竟没有一片玉树临风、独树一帜的创新之林。
但创新更是果敢的行动,决绝的勇气,是一种从精神和文化的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前行力量。我们真正缺少的恰恰是面对种种捷径心无旁鹜的坚持,面对失败彻底无所畏惧的坦然和耐心。很多人对宁波5年内投入5000万元资助培养若干名像“乔布斯那样的”创新型中青年人才的计划的预期效果持悲观态度,其原因且不说几万元出一个“乔布斯”靠不靠谱,还在于背后令人担忧的急功近利:找着一颗人才的种子,然后照耀一缕阳光,就发芽;送一阵清风,千树万树梨花开;落一阵细雨,累累硕果压枝低———这看似有点儿超现实,但在成功的诱惑面前我们就是这么容易失去定力,以为可以奋起直追、捷足先登,却更可能慌不择路、误入歧途。
事情总是要具体的人去做的,任何外部动力都需作用在人的身上才能体现其存在。体制束缚不是百病之源,正如机制改革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创新需要体制机制的激发与推动,但同样不能忽视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经营和维护。
在中国,那些勇于探索新事物、尝试新方法的人,被喻为“敢于吃螃蟹”。一边是沐浴阳光雨露的青枝绿叶、芳香诱人的“苹果”,一边是暗藏在泥沙之中挥舞着利螯的螃蟹,足见在我们要脱离旧的窠臼之大不易。乔布斯的成功,就像那个丰润的苹果一样充满诱惑,但创新社会的建设目标,不应该是奇迹一样诞生一个或者一批“乔布斯”,而是让创新真正成为一种发展态势,一种生活方式。给贫瘠的荒原洒下再多的雨露甘霖,石头缝儿里也难长出参天的大树。如果没有一个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就不会有创新成长的土壤。这土壤是文化的积淀,是氛围的浸染,不执著于利益却可以带来收获,不纠结眼前却可以创造未来。
“你想用卖糖水来度过余生,还是想要一个机会来改变世界?”乔布斯眼里闪烁着狡黠的光芒,在问他身后的这个世界。
在他许许多多的名言警句中,我觉得有一句最有用:“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与其喋喋不休地争论“中国的乔布斯”能不能以及何时横空出世,不如下点功夫培养、锻炼、激发自己的创新热情,多一些勇气和坚持,去“追随自己的内心与直觉”,给创新一个自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