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及毕业生现阶段的就业状况,为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我校就业指导中心于近日对2007届本科毕业生的阶段就业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加强就业教育树立正确择业观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431份,回收问卷1165份,其中有效问卷944份,本次调查结果有效。经过对获得的大量就业数据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本次调查涉及全校各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截止调查时为止,有580名暂时未就业的毕业生填写了调查问卷,其中547份为有效问卷,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暂时还没有签约的毕业生中,城市生源的学生几乎占到所有未就业毕业生的一半(49.18%),远远高于城镇和农村生源的毕业生,与城市来的毕业生不急于找工作的现象相吻合,同时说明他们的择业观念可能存在偏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相应的就业指导。
截止12月底,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有近一半的毕业生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或正在等待单位通知,有19.32%的毕业生暂时不找工作,准备考研或出国的比例为5.17%,但也有9.09%的毕业生目前还没有任何就业意向,还有4.03%的毕业生不想参加就业。
在问到“你目前所学的专业是你的职业生涯目标吗?”时,有34.43%的毕业生明确回答“不是”,还有22.35%的毕业生“不清楚”,说明就业教育亟须加强。
2毕业生最看重个人发展空间
毕业生择业比较看重哪些因素。从统计结果来看,毕业生最看重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占24.81%,其次是收入,占18.56%。选择"家庭期望"的比例最低,只有1.77%,说明现在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而对于单位性质和知名度,毕业生也表现出务实的态度,但对于就业地区毕业生还是有所考虑,是第三个考虑的因素,占到13.33%,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仍然是我们就业工作重点。
3校园双选会受欢迎
我们对毕业生参加用人单位面试的次数做了调查。参加三次以上面试的毕业生占到35.38%,而未就业的毕业生有43.33%的毕业生没有参加过面试,其余56.67%的毕业生面试不成功,因此,除了要积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可能还需要在面试环节方面进一步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
毕业生对我校举办的校园双选会比较满意,占86.12%,其中有1/4强的毕业生表示很满意。
毕业生对网络求职的态度如何?有53.56%的毕业生认为成功率不高,而只有1.38%的毕业生则认为成功率很高,说明社会网络求职市场还不成熟,校园双选会和毕业生就业网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毕业生对我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还是比较满意的,达到91.31%,已经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大部分是通过校园双选会找到现在工作的,占92.54%,其次是社会人才招聘会,只占3.48%。
4毕业生择业表现出理性态度
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单位性质,主要还以国有企业为主,占到93.70%。毕业生就业地区的单位所在地主要集中在中小城市,占38.04%,其次是京、津、沪直辖市和西部边远地区,分别占19.65%和18.39%。用人单位的起始薪酬大体在2000元左右,低于1000元和超过3000元的只占6.30%和9.57%。大多数毕业生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满意,占73.55%,也有占26.45%的毕业生表示不太满意,先干着再说。毕业生择业表现出理性的态度,有54.34%的人认为“可能征求别人意见,但不影响自己决策”,其次是父母、朋友、老师。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他们最关心毕业生的品格、专业和学历,分别占15.96%、14.67%、14.48%,值得注意的有11.17%的用人单位有性别歧视的现象,并对毕业生所在的学校比较看重。
对于想参加工作而暂时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他们主要选择校园招聘会、网上求职和社会人才市场,分别占32.86%、28.51%和15.77%。
对于想参加工作而暂时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有24.13%的毕业生认为属于“个人原因”,也有19.93%的毕业生认为是因为“专业偏,需求太少”。
对于想参加工作而暂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他们对于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也主要集中在2000元左右,而期望值属于两端的情况(1500元以下和3000元以上)的比例较小,应属比较理性。
对于想参加工作而暂时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选择工作单位的性质也以国有企业为主,占51.29%,其中愿意到石油石化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到25.13%,另外,选择到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毕业生的比例较高,分别占16.72%和9.86%,也有3.34%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多元化。
5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实力
毕业生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问题的关键,选择“提高自身素质”的比例最高,占29.47%,其次为参加社会实践,占21.81%,选择转变择业观念和拓宽就业信息渠道的比例也接近20%。
“你觉得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沟通能力被认为是第一位的,占到21.25%,其次是专业水平、适应能力、心理素质,说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把社会认同和融入社会放在重要位置。毕业生希望得到学校的帮助,首选推荐单位,占39.03%,其次依次是政策咨询和职业规划,分别占24.58%和22.06%。对于暂时未就业的毕业生,认为不需要帮助的也占5.03%。
毕业生对于自主创业持谨慎的态度,只有2.86%的毕业生准备毕业后就创建公司,而57.73%的人打算毕业后先在公司锻炼几年再创建公司,也有39.41%的毕业生还没有创业的考虑。
6全程化的就业教育势在必行
对于学校何时安排就业指导课程最好,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应该“从大一到大四全程就业教育”,但是认为没有必要安排的也占12.5%。全程化的就业教育势在必行。对于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39.41%的毕业生认为基本合理,但也有33.58%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存在一定差距。
对于所学专业,毕业生认为学校尤其应加强实践环节,占49.93%,其次是专业知识及其更新。毕业生认为学校应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排在前三位的是安排实习或见面、求职指导和招聘会咨询。
7观念趋于成熟就业凸显多元
一、学生择业的自主意识较强,择业观念更趋成熟和理性,他们可能征求别人意见,但不影响自己决策,并且最看重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在对单位的选择和薪酬待遇上表现出务实的态度。
二、毕业生对于就业地区的选择,主要集中在中小城市以及京、津、沪直辖市,继续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仍有必要。
三、毕业生对校园双选会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等就业指导服务比较满意,已签约毕业生大部分是通过校园双选会找到工作。
四、毕业生选择工作单位的性质以国有企业为主,但毕业去向呈现多元化,自主创业意识增强。
五、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越来越被看重。
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应该“从大一到大四全程就业教育”,全程化的就业教育势在必行,需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增加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内容。(就业指导中心特邀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