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舞台同样的精彩

——全英语国际班、中俄联合培养学生及荣获“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奖”学生成长记

    期次:第936、937期    阅读:700   

  “国际化”的自信与坚韧
□马新龙(2011级化学工程学院全英语国际班)
其实,研究生刚入校时我的英语成绩算不上优秀,因为是直博生,才能幸运地不经过选拔考试就搭上了2011级化学工程学院全英语国际班的末班车。然而,幸运的开始也意味着辛苦的开始。
  这一年中,我们班共有国外知名大学的10位外籍教师授课,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所讲英语也是各有风格,并且他们要用全英文讲授专业的理论,对于我们这些在国内学习了十几年的学生而言想要完全听懂真的十分费劲儿,如果听说能力薄弱就更苦不堪言。此外,每个外教平均授课时间为2周,在这短暂的时间内,我们要消化课堂知识、阅读英文文献、分组或者单人做英文汇报、用英语完成课程论文等。然而,困难同时也是动力,每个人都加倍地努力,从克服种种障碍,到享受学习过程,我们逐渐进入了学习状态,英语听力、口语水平显著提升,专业词汇量不断增加,思考理解能力和独立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得以强化,创新意识和合作态度得到了升华。
  全英语国际班的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独特新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或许会出错,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的感受、体会和经历,这也是做科研最根本、最内在的东西。
  国际化的师资力量、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全英语的学习环境、前沿的信息和资料,让全英语国际班成为你不出国门却能与国际接轨的大平台。特别提醒有计划出国深造的同学们,一定要把握住与外教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优秀的你们可能会得到他们的推荐信,或者有幸成为他们的学生。
  还要说的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干活不会休息的人同样得不到成功,劳逸结合很重要。外教们大都非常风趣,经常与同学们聊天、吃饭、开玩笑。对于口语基础几乎为零的我来说,课后的交流是增强自身英语水平的最好方法,特别是你如果能以一种勇于说并且不怕说错的心态与外教去交流沟通的话,你的进步会让自己吃惊的。
  师弟和师妹们,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好好把握,正视困难,跟自己说:“我可以的。”
多彩生活 踏实工作
□周衍彤(第九届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奖获得者之一)
还记得第一天提着行囊走进石大校门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激动万分。气势恢宏的图书馆、绿意盎然的绿化带,这里的一切都加深了我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虽然没有想象中的浪漫与梦幻,然而学长、学姐忙碌在炎炎烈日下,统一着装、统一口号,用响亮的声音和洋溢的微笑送给新生第一丝温暖让我记忆深刻。他们帮助新生办理入学、入住手续,不辞劳苦地帮新生搬运沉重的行李,同时不停地介绍新生入学注意事项,他们淋漓的汗水使我想要加入学生组织贡献力量的想法萌芽。
  大一的我加入了校学生委员会。任职期间,我曾辛苦地与商家洽谈赞助,也曾主持大型晚会,还曾组织策划各项活动。大学与高中最大的不同在于,学习虽仍是生活的主旋律,但并不是你生活的全部。毕业之后,我们就要迈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因此我们理应在大学这个过渡期好好地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在学习之余参加学生社团,在不影响学习成绩的前提下,更好地提升自我,同时也学会如何去分配时间,处理好各个角色间的关系。
  站在当下,回首往事,我发现过去的三年时光历历在目。今天能够收获校长奖这沉甸甸的荣誉,我感触颇深。这个奖项肯定了我三年来的学生工作能力和成绩,我骄傲,但我不浮夸;我自信,但我不自负。我想我最大的优点便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弱点,并勇于面对及时改正。还记得,第一次去拉外联的我,胆小而又害怕交际,拉着朋友的手不敢走进屋内与商家交流,现在的我,大方又稳重,可以交流自如、谈吐得当;还记得,大一时候的我忙于社团工作,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现在的我,深刻地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懂得如何取舍、如何权衡,并更加勤奋刻苦,连续两年学科优良率达到100%;还记得,第一次主持大型晚会的我,紧张不安,频频出错,而现在的我多次主持大型活动,自然流畅,妙语生花。
  学弟学妹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学生活丰富斑斓,开始编织属于自己的梦想吧,不要畏惧,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工作,做不后悔的石大人。
□鲁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中国石油大学联合培养赴俄罗斯留学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目前就职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俄合作项目部)
2007年的平安夜,飞机降落在莫斯科谢列梅季耶沃机场,而北京时间此时已经进入了圣诞节。经过国内半年多的培训,我们终于开始了异国他乡的征程。茫然,憧憬,兴奋,期待,五味杂陈。或许人都会对未知的领域感到恐慌,但是走过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来时的路和脚印,才发现那条路上洒满的都是阳光。
  留学生活没有想象中惬意,每天挤公交、换地铁,花费五十分钟的时间从宿舍赶到学校。莫斯科的冬季十分漫长,天空压得很低,云层低垂,站在宿舍14楼足以平视云卷云舒。公路上,车水马龙,汽车卷着)泥,肆无忌惮地扬长而去。临街的面包店前,总是会聚集很多鸽子,面包店的老太太每天都会撒下大量的面包屑。鸽子们聚精会神地吃着面包屑,人行鸟不惊。
  每天沿着固定的路线往返于学校、宿舍之间,繁重的学业使我们早出晚归。先进行半年的语言预科,我们被分成不同的班,每个班十人左右,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我和其他两个同学以及两个土耳其人、一个匈牙利人、三个韩国人分在一个班,交流是语言学习的最好方式。有趣的是,相比与俄语老师的交流,我们这些“外国人”之间交流更加顺畅。
  学习俄语的过程没有别的诀窍,就是下功夫。我把认识的新词都写在贴纸上,写满一页就撕下来粘在墙上。两年下来粘了满满的一墙,我给它取名“词墙”。临毕业时,不得不把满墙的字条摘下来,竟然有厚厚的一摞,我小心翼翼地收藏这些记录着时光的纸片。
  很快语言预科就结束了,按照专业我们被编入不同的系,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大部分专业课老师有一个“共识”,他们潜意识里都会认为,既然来俄罗斯留学,就应该向俄罗斯人一样说话和学习,不会因为你是“外国人”而享受“特殊待遇”。其实专业课没有什么难度,经济、财务方面的东西讲的还是西方的那一套,别开生面的是考试。考试前会给一百多道题目,基本上涵盖了所学课程的角角落落,然后自己按照题目去准备。考试采用面试形式,每名学生抽取一道题目,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口头解答,题目中时常还会出现计算题,老师也会追问相关问题。刚开始有些担心,后来发现其实只要认真学习,考试也就是变换了一种形式,不过要取得五分(优秀)的成绩还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记得毕业时,当论文答辩委员会老师宣布我通过论文答辩并获得五分的成绩时,当俄语水平考试我的正确率达到90%时,那种喜悦是无法言说的。
  倏忽之间,留学生活就结束了。有些意犹未尽,又有些像初来莫斯科时的心态。两年半的时间,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到最后习惯了这里的学习和生活,曾经的点点滴滴,就像五彩斑斓的贝壳,每一个都装载着一串灼灼生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