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分享

    期次:第946期    阅读:698   

  科技创新塑造高素质人才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教师曾鸣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正是搭建了一个宽广的、坚实的平台,为学生们提供了参与科技研究与创新的机会。近年来,机械学院在学校的支持下,师生共同投入、勇于实践,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脱颖而出。
  多年来,机械学院一直都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支持,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为学院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作为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是职责。每年的科技创新活动计划以及各种赛事开展以后,都有很多学生来寻求帮助,尽管时间、精力有限,但面对充满激情的学生,面对他们的信任,我们总是义不容辞地给予支持,安排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找资料,指导他们确定题目以及方案,然后再与他们一起讨论。
  今年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首都高校机械创新大赛,13件作品经层层筛选后得到基金资助完成了样机制作,经过预赛、决赛,最后全部获奖,3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学校也获得了最佳组织奖。
  创新是一种教育和认知的理念,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这个平台区扩大科技创新的层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求知进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善待学生 用心培养 ——化学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张延港
学生失败时给予一些鼓励,迷茫时给予一番点拨,犯错时给予一点批评,得意轻狂时给予一句提醒,失意困顿时去静静地倾听,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切都可能会成为一个学生一生的转折点,会成就一个人的人生。这就是辅导员的工作——岗位平凡、责任重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24小时手机开机,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寸步不离,为学生奔波和担忧,一路走来虽然辛苦,但是却收获着他们的成长,收获着满载的感动。
  然而教育工作光有爱心还远远不够,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对学生进行科学辅导,其前提就在于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唯有工作中学习、学习中提高才是推动我们前行的助力。在大学校园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每个人可能都有许多高招——专家不经意间的一个指点,同仁茶余饭后的几句闲谈,都可能帮我们摆脱工作的困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年暑期我都乐意带领学生,或去贫困山区,或去西部炼厂,去学习去实践,既充实提高了自己,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成长,更是人生驿站上一个新的起点。
  辅导员肩负教育管理服务的职责,尽管教育为先,但是占用时间最多的却是服务。可以说,校园里有学生的地方就有辅导员。这就要求在服务学生的工作中应把握正确的理念,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与指导。“适当”不等于无微不至的服务和“保姆式”的关怀,更多的应该是引导而非代劳,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克服困难本身更为重要。只有让学生面对困难,甚至感受挫折,才能得到锻炼,才能摆正心态增强毅力,在未来的路途上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