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化:大学实力和声誉的表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深入推进国际化建设综述
期次:第952期
阅读:830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际化”这一命题,是在国际高等教育形势、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形势和学校在新世纪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这一综合大背景下,被提上议事日程并最终成为办学战略选择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人才、资金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整合与配置,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教师、学生以及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越来越大,教育的国际化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学校重点面向的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近年来,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加大了国际合作和资本运作力度,并采取并购、建立跨国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获取外部能源,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都提出了建设国际能源公司的发展目标。
作为一所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石大的首要任务。学校提出了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并开始以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作为参照,站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平台上审视当下的现状,思考自身的价值和未来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国际化战略,并在学校第九次党代会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将其作为学校的核心发展战略加以明确和强调。2007年又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若干意见》,思路和要求进一步明确。七年来,国际化战略得到了有效推动和落实,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日渐成为共识,教育观念国际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国际化、学生及师资来源国际化、教育管理国际化、教学科研合作国际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局面。目前石大已与国外100多所高校和40多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与110家国外高校、公司及研究机构、教育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内容涉及学术交流、联合培养、高端培训、共建实验室、科研合作、学生奖学金等多项内容。学校通过举办外事新春招待会,邀请国际公司驻京机构代表、国外使领馆代表等来校参观交流,密切了与国际能源工业和外国政府的联系;加强与国际教育组织的联系,积极参加国际组织的活动,加入了国际大学联盟,参加了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成为首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大学以及“中欧工程教育联盟”成员;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探索校—校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新形式,2012年成立了中德国际工程师学院,与中石油、伊朗联合筹建的中伊学院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与厄瓜多尔圣弗朗西斯科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积极传播中国文化。
——探索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取得明显进展。学校不断加强与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国外高校、资源国政府和石油公司的协同合作,推进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了一批优秀国际化人才,为中国石油工业走向海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2009年,学校以全英语研究生培养项目为试点,积极推进国际化的教学方式改革,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全英文培养方案、国际化课程体系、全英文授课方式及全英文教材,探索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英语和国际经营管理相关知识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目前已有276名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毕业生受到国内外石油企业的青睐。学校还邀请多位海外教师来校给本科学生开设课程,并通过加强与国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国外高校、资源国政府和石油公司的协同合作,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与国外高校合作的校—校协同合作培养,企业资助的校—企—校协同合作培养,面向资源国的校—企—校—政(校)协同合作培养。积极拓展对外合作项目,鼓励和支持学生海外访学,形成了联合培养、交换生、短期访学、暑期学校、国际竞赛等多种合作方式。
——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稳步提升,管理干部队伍国际化迈出新步伐。学校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加强政策导向,要求重点学科引进教师中具有国外博士学位者不低于当年引进教师的1/3,坚持把海外学习研修经历作为晋职晋升的必要条件;深入实施“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训计划”,每年资助15~20名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或访学;以多种方式邀请国外知名高校教师、国外石油行业专家来校授课或定期举办讲座;鼓励教师在国际组织机构和学术期刊任职。同时,积极推进管理干部队伍国际化建设,目前已有67人接受境外培训,有6名学生工作干部参加了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境外培训项目。
——国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学校依托自身特色优势,积极参加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知名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开展科技合作,与国外大学或公司联合建设实验室,七年来,新增哈丁谢尔顿页岩气技术研究中心、爱丁堡大学地球物理实验室、中巴深水水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际联合研究机构7个;积极主办或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平均每年4~5次,一些国际会议已经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积极邀请国外高级政府官员、公司总裁、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加强了学校与产油国政府、企业界及国外学术界的沟通交流,营造了活跃的校园学术氛围。院系层面的国际交流活动也日益活跃,来访和出访的人数不断增加。
——留学生教育蓬勃发展。我校自199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以来,在校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有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720余人,其中学历生的比例接近70%,居国内高校前列,部分特色专业成为来华留学生首选的专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学校逐步完善留学生培养计划和管理体制,促进了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针对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开拓业务急需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情感、熟悉中国企业运作方式的外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学校加强与石油石化企业和石油资源国政府或高校合作,面向资源国培养本土化人才,联合实施了多个留学生项目,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近五年开展针对中国企业海外项目的外方雇员、外方能源行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及政府官员的高端培训项目每年培训学员都在300人以上。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学校国际化建设进步明显,成绩巨大,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国际化程度和建设进程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要求都还存在明显差距,突出表现在:对国际化在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缺乏更为全面系统的规划和设计,适应国际化建设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学生的国际视野、教师的国际交往能力、学科的国际影响力、留学生培养质量亟待提升,学生的双向互动趋势尚未出现,国际化校园氛围及支撑国际化建设的管理和保障服务体系都还有待形成和完善。
因此,继续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是我们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应对石油工业发展需求、适应学校发展目标要求而必须坚持的重要战略。
2012年,学校对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国际化进程、发展状况及其主要做法进行了调研,并组织召开了多次校内座谈会,了解和听取了各方面对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意见建议,最后形成了《国际化战略行动计划(草案)(2013—2020)》,这一计划将于2013年正式实施。该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其中,“学生国际竞争力提升计划”、“教师和管理干部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国际科研合作和学科提升计划”和“留学生教育发展计划”等四大战略重点引人注目。
根据计划,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吸收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考核方式,推进全英语授课专业的建设,扩大覆盖范围,开展专业国际认证,鼓励学生以各种方式出国学习和交流,并继续加强与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以及资源国政府、高校的协同合作;在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方面,要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改革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探索施行国际公认的注重以学术水平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全球招聘或聘请国外优秀教师来校参与教学工作,丰富教师的海外经历,着力提升教师在国际上的学术活跃度和影响力;加大国际科研合作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性的国际科研合作,争取承担国际框架和国际组织的科研项目,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实现大部分优势学科方向具有国际合作平台支撑;继续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优化结构,加大留学生奖学金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质量,形成明显特色,通过加强对留学生入学、教学、实习实践和毕业等环节的管理,建立留学生招生、培养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切实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
国际化是一个过程,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国际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各不相同。今后一段时期,学校要进一步更新观念、理念,深化对国际化对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将学校的发展置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中,以更开放的姿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优秀国际化人才,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营造浓厚的国际化校园氛围,促进学校总体实力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