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变思维,转变观念,全力推进国际化战略实施
□高金森(化工学院)
近年来,学校以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大力实施特色化、国际化、人才强校三大战略,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大大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也不断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化工学院审时度势,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不断加快国际化步伐,学院的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吸引和培养的一支具有海外学历或经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研究指出,在国际化的主要动因中,直接涉及教师国际化的两个因素是教师的流动性和来源多样性。在学校“人才强校”战略支撑下,我们吸纳、引进和培养了一支能力强、水平高、素质好、结构优的具有海外学历或经历的优秀师资队伍,极大地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增强了教师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学院近3年引进了20名青年教师,均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或博士后、长期访学经历。这些优秀人才入职后,快速成长,脱颖而出,不但充实了教学队伍,也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风貌和高度。
鼓励和支持教师到海外培训、访学,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以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近几年来,学院有6位青年教师参加了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还有3位青年教师自助出国访学。这些青年教师通过海外进修、访学或合作研究,拓展了视野,锻炼了外语表达能力,拓宽了研究内容和方向。
通过多种渠道和措施,努力推进学生培养国际化。2009年,学院开设了全英语教学的化工专业国际化研究生班,旨在依托我校石油石化特色和学科优势,拓展化工专业方向的国际合作,建设教学与科学研究的交流平台;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结合化工学院的现有资源,深化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工作,创新化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运作,本项目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建设了完善的化工国际班教学课程体系和一支由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高素质教学梯队。
积极开展国际科研合作,承担国际科研项目,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为增进与国际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资源共享,积极同国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早在2004年,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就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成立了重质油研究联合实验室,2008年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签订国际学生联合培养合约,促进了与国外高校间教师和研究生的学术交流。2007年,化工学院成功申请了我校第一个“111”引智基地“重质油化学及开发加工利用技术”,2012年又以良好的成绩获得滚动支持。该基地聘请20余名国际学术大师及骨干,开展科研合作、讲学及协办国际会议。此外,这一项目还推动了国际科研合作的实质性发展,已合作完成国际合作项目近10项,获国际发明专利10余项。
国际化战略,重在国际化教育体系的构建,包括更新国际化教育理念,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培养世界级石油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目前我们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距离国际化的办学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化工学院将继续不断转变观念,改变思维,调整思路,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的国际交流学习、学科建设、科研合作等重点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
以“开放、融入、真诚”理念提升留学生教育水平
□梁永图(石工学院)
近几年,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留学生规模也随之日渐扩大。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国留学生,文化背景、教育基础、成长环境、语言文化各不相同,与国内学生差异很大,给学生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此,石工学院把做好留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作为落实学校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环节,以“开放、融入、真诚”为宗旨,深入研究留学生工作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措施,努力提高留学生工作水平。
所谓“开放”,就是以开放的理念和胸怀做好留学生教育工作,助力留学生成才。提高留学生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教学是关键。学院整合多方面资源,集中优势开展留学生教育教学,一方面,向留学生开放知名教授的精品课程,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向优秀留学生开放“国际班”课程,依托“国际班”资源,拓宽留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学院还在中油大厦开设了留学生教室,实现了留学生小班研讨式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针对学生不同需求开设课程,增加实践环节,使留学生能够获得真才实学。
所谓“融入”,就是打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帮助留学生走出小圈子,融入学校的大圈子,促进留学生全面成长。由于语言文化、成长环境等天然屏障的存在,留学生往往更依赖于自我的“小圈子”,缺乏与国内学生乃至国际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了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大圈子”,石工学院在学校国际交流中心组织的国际文化节、留学生风采大赛、留学生新年晚会等系列留学生交流活动的基础上,又利用学院的优势与资源,开展了独具特色的留学生活动,促进了留学生与国内学生的交流,受到了留学生的好评。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将留学生纳入学院文体活动中。学院的迎新晚会、元旦晚会等文娱活动,篮球赛、足球赛等体育比赛中,都专门设置了留学生参加的环节,从石工的文体舞台上走出了“相声达人”阿萨姆、“最佳男模”阿力毕、“足球先生”穆斯耶夫等校园明星。
其次是以SPE学生分会、石油工程设计协会等学术类社团为平台,带动留学生学风建设。学院鼓励留学生积极加入学院学术类社团,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与组织能力。
此外,石工学院还积极构建留学生工作的长效机制,在院学生会中设立了留学生副主席,在SPE学生分会中设立了留学生副主席,同时在院长奖中设立了“最佳留学生奖”,这些荣誉激励为留学生群体树立了榜样,很好地带动和促进了留学生学风建设。
所谓“真诚”,就是在制度化管理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建设规范有序的学院留学生大家庭。学院留学生人数目前已达269人,涵盖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要做好留学生管理工作,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尤为重要。在制度制定过程中学院注重以留学生的情感和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尊重留学生的参与权,做到公正合理、严格平等;在执行制度时,采用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在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的咨询和质疑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尽量满足留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个性特征,以理解、尊重和关心的态度开展教育管理,以一颗真诚的心关爱他们的成长。学院还专门安排了既有国外留学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中青年教师为留学生授课,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与他们面对面交流留学经验,做到教育一批学生,影响一批学生。
建设一流的大学,不仅需要国际化的治学理念,更需要汇集各国人才,特别是学历高、有一定知识层次的留学生。他们不但能带来新的知识,更能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文化。积极吸收国际文化,充分发挥和利用国际化元素,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对石工学院完成即将迎来的国际化评估认证工作和学校构建研究生全面能力建设体系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外访学是一种双向交流”
□李美俊(地学院)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在美国地质调查局做访问学者一年。美国地质调查局是美国内政部惟一一个纯粹的科研部门,负责全美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地质、地理、资源等基础调查研究工作。在美期间,我在页岩气地质、油气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很多收获,同时,对教师适应学校国际化的新要求,不断提高自身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在美期间,我通过参加合作研究、共同发表论文以及学术讨论等多种渠道,结识了许多国际同行,以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学术问题为切入点,增进相互了解,为将来进一步参与国际同行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搭建了初步的平台。
在访问期间,我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合作研究,主要对北美著名的Woodford页岩进行热模拟生烃、吸附气实验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这些研究在我回国后仍在继续。2012年11月,我邀请合作导师Ellis博士到学校进行了学术交流,就美国在非常规油气资源特别是页岩气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反响很好,我们计划下一步针对中国东部湖相页岩开展合作研究。去年10月,我还邀请了来自德国明斯特大学的Andersson教授来我们学校交流访问,并讨论了合作研究意向。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是我们和我们的科研成果走出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必由之路。在留学期间,我参加了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学术年会,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学术前沿,扩大了交往。我还到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天然气地球化学实验室参观学习了一段时间,了解他们的实验室建设情况,学习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
难得有一年的时间可以静下心来,完整地用来学习和研究,并对自己多年来的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提升。美国地质调查局有全世界最大的地质图书馆,有完备的文献数据库,获取资料非常方便;同时,在语言上,请教对方的科研人员也很便利,所以我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已有6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
当然,留学访问除了科研能力的提高外,还有语言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在美国生活、学习一年,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明显提升。在美期间,我协助美国地质调查局接待了两个国内访问团,受到了美国地质调查局官方的好评。回国后,学院领导安排我承担了硕士生“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并承担了一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出国访问学习的经历使我能够更好地胜任这些课程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在国外的研修经历,大大拓宽了国际视野,我将一些新的科学研究思想和教学教育方法应用到教学和研究生培养中,指导和推荐研究组的硕士生报考国外的大学,鼓励和支持一名直攻博的研究生开展基础性研究,争取出高质量研究成果,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让研究生参与接待国外专家并参加学术讨论,这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国际化水平大有帮助。
在美一年,我感觉我们学校的老师有非常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长期科研成果的积累、有先进的实验设备,我们也不缺少聪明才智,更不缺少奋斗和拼搏精神,缺少的只是交流和沟通的渠道以及展现自我的国际舞台。利用访问交流的机会,能够充分展现我们的科研能力和素养,赢得了对方的肯定和尊重,也让国际同行们更多地了解中国石油大学。所以教师出国访问交流事实上是双向的,我们既可以从国外学习到先进的科学思想、科研工作方法,同时也可以把中国石油大学的科研成果和教师的才智风采展现给国际同行。我建议更多的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到国外交流学习,这不但是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国际化能力的需要,也是学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