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永恒

    期次:第955期    阅读:800   

  □王逊(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专业1958级2班)
我于1958年考入北京石油学院。记忆中,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值此母校迎来60华诞之际,应约回顾一下半个世纪前的陈年往事,不亦乐乎。
  那一年我们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共产主义教育和劳动。共产主义教育不是上课,没有主讲,大家坐在一起畅想远大理想和美好前景。现在想想,那时年轻的我们天真热情,可是每个人都很认真。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高尚道德,确实影响了我们一代人的进取。刚进校时,赶上全校师生一起修建红旗操场,大家挥锹挖土,抬筐小跑,休息时吹牛,说说“鱼米之乡”,夸夸“天府之国”,热火朝天。
  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大,职位多高,与老师的师生关系永远不会改变,好的老师永远会受到学生的尊敬。方淑姝老师教我们高等数学,用带有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讲课,给学生留下许多思考空间,作业不多,有时还亲自辅导。教地下流体力学的刘慰宁老师讲课严谨,思维敏捷,说话很快,满堂课都得全神贯注听才能跟上进度。洪世铎老师教油层物理,用“糖三角”比喻油层矿物结构性状,形象生动,印象深刻。王鸿勋老师教我们采油工程,内容丰富,课时很多,从举升理论、自喷开采讲到机械采油,从井下动态监测讲到井口油气水三相分离,从工艺技术讲到生产管理,条理非常清晰。王老师几十年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石油工程高级人才,德高望重,可敬可爱。
  那时,首长讲话或来校做报告是很重要的政治课。在校期间,我们曾有机会听过当时的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的报告、地质部何长工副部长的报告,毕业前夕在人民大会堂聆听过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讲话和报告,周总理的讲话充满了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语重心长,催人奋进。记得何长工副部长讲话时批评了地质学院少数学生怕艰苦、怕找不到老婆的思想,说“急什么急,不一定都要找大学生嘛”。其实“石油工人一声吼,找个老婆没户口”的说法在石油学院学生中也是有的,但在同学们当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国家经济建设缺油的压力和责任。
  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严重的“左倾”错误和大跃进潮流已经波及校园。1958年大跃进,流行“放卫星”。我们班放“体育卫星”——全班100%通过二级劳卫制,100%成为三级运动员,闹出了不少笑话。不过,那时有些“美事儿”现在想起来都感到荣幸。据说,学院路八大学院能请到梅兰芳到校演出的,只有北京石油学院一家。当年梅大师来校演《凤还巢》,就在“大饭厅”里进行,座位分前、中、后三区,前区票价1元,中区2角,后区免票。我买了中区的票,2角钱观看梅兰芳演出,一生无憾。记得有一次大饭厅里演芭蕾舞,随着优美的音乐,台上“天鹅”翩翩起舞,台下鸦雀无声,正当大家全神观看时,突然后区传来“哗啦”一声巨响,惊得“天鹅”尖叫着往后台跑。原来是免票区三层餐桌看台失衡倒坍,幸好没有砸伤人。可是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免票区了。
  1963年8月,我毕业分配到了大庆油田,从事油田开发和提高采收率研究长达21年,其中有16年从事小井距单油层注水开发全过程和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该项试验是大庆油田最重要、历时最久、最成功的开发试验之一,它提前多年揭示了油田注水开发全过程的生产变化规律,为争取油田持续高产稳产赢得了时间、争得了主动。
  上世纪80年代初,大庆油田提高采收率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在开展中外交流合作、加快研究进程方面做了一些开拓性工作。1982年3月,国际石油工程会议期间,我参加强化采油(EOR)项目中外技术交流,并被指定为中方主谈,交流十分成功,双方都很满意。1984年3月至5月,我负责世界银行石油贷款提高采收率国外合作分项目的招标、评标工作,并作为中方首席代表参加了中外合作研究合同谈判,促成了合作研究协议的签订,开始了为期6年的中法合作研究。协议规定,合作研究在巴黎和大庆同时进行。为执行协议,大庆油田先后有49人次赴法,或接受培训,或参加合作研究,或参加成果评审验收,促进了大庆油田提高采收率研究的发展。
  上述回顾不是表现自己。回顾是答卷,回顾是报恩,回顾是对母校建校60年的庆贺。
  发展无止境,人才不怕多,有“尖”则灵。希望母校突出新能源人才培养和新能源研发,发展成为新能源人才的摇篮和研发中心,为祖国能源建设做出更大贡献。这也是我对母校的深深祝福。
  (王逊校友1963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在大庆油田开发研究院工作21年,后担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中心开发室副主任,1998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