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我们的精神家园

    期次:第956期    阅读:922   


  1959 年4 月李长玲(中排左五)作为校刊的通讯员,与钻井1956 级同学一起访问了徐特立老人(中排左四)。


  1959 年4 月李长玲(中排左五)作为校刊的通讯员,与钻井1956 级同学一起访问了徐特立老人(中排左四)。


  □李长玲(北京石油学院开发系钻井专业1958级3班)
  在北京石油学院学习的五年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忘的五年。在这里,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做事。
  母校教育我们做有理想的人
  我们先后于1955年和1958年考入北京石油学院,学的都是钻井专业。那时,学校建成不久,校门很简陋,但是一进校门映入眼帘的大红横幅“未来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欢迎你”,使我们倍受鼓舞。
  刚入学时,听高年级同学私下议论毕业后向何处去,学钻井的可以到煤矿去打竖井,学其他专业怎么办?大家都在为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前景担忧,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59年,松辽盆地发现了大油田,全国上下欢欣鼓舞。我们学院的师生们更是敲锣打鼓到新华门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报喜。学校很快就组织师生参加松辽石油会战。我们俩分别出生在广东、河北,没有经受过千里冰封、万里)飘的严冬,但开发大油田的热情让我们根本就没有把严寒等困难放在心上,在学校和老师的安排带领下,积极参加了大庆石油会战。
  还在学校时,我们就听说过王进喜的故事。1959年王进喜在北京参加群英会时,看到公共汽车上背个大气包,就问:“这是啥家伙?”别人告诉他:“因为我们国家没有汽油,只能让汽车烧煤气。”他听了很自责:“作为一名石油工人,不能给国家产油,让国家作这么大的难!”这种自我加压、主动负责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到大庆参加会战,很荣幸地有机会到王进喜当队长的1205钻井队实习。虽然时间很短,但王进喜队长钢铸铁打的铁人形象,深深印在我们的心里。学校老师教育我们要向工人同志学习,要像铁人王进喜那样“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一种充分体现,一个人也好,一个单位也好,就是要有为国家前途、为民族未来负责的精神。这种精神影响、指导了我们的一生。如果从1960年4月在井队实习算起,我们在这块黑土地上已工作生活了50多年,献了青春献子孙。我们对第二故乡满怀深情,我们感谢母校教育我们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
  母校教育我们做有知识的人
  年龄大了,有时在回首往事时也会感慨:从小到大我们念了很多书,做了很多道题,究竟哪道题管用?细想起来我们觉得都管用,又都不管用。知识的传授最重要的是对我们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是对我们科学分析判断事物能力的培养,有了这种能力,我们才能在前人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前进!
  从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学校对我们的学习就抓得很紧,每位师长都认认真真教我们学习各种知识。每逢上大课,为了听得更真切、记得更牢,我们都早早地去教室,抢坐头排座位。印象中,方淑姝教授讲的数学课、沈忠厚教授讲的钻井专业课、蔡镜仑教授上的辅导课都十分精彩,至今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如果说我们后来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那都是和老师的谆谆教导分不开的。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长时间为我们开放,使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学校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实习工厂就在校园内。在工厂里我们学习金属材料知识、机械加工知识、电气焊知识,工人师傅手把手教我们,百问不烦,这些知识对我们后来的工作很有帮助。此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实习也都要深入现场,重视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所以我们动脑、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到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适应。
  老师们还常常结合实际培养我们勇于创新的意识。在大庆实习时,就让我们向石油地质勘探队学习。当时这支石油地质勘探队只有一名主任地质师、两位地质师和30多个地质技术员,平均年龄24岁,平均工龄三四年。就是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利用前两口基准井的资料,又参阅了地质部提供的大量地质技术资料,提出了松基三井井位的建议,打出了工业油流,从而发现了大庆油田。后来成立的大庆地质指挥所的年轻人有很多是我们北京石油学院的校友,他们以敢想、敢说、敢干,严格、严肃、严密的态度对待油气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记得在他们用牛棚改成的办公场所的门上贴着一副对联:“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是“闯将在此”。这些知识分子都是我们同时代的人,他们的言行表达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这一代人“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气概,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田开发之路。母校教育了我们,祖国培养了我们,我们那批同学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看到今天石油事业的发展,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母校注重从多方面培养我们的能力
  北京石油学院很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要求学生们具有健康的体魄,要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而这对我们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锤炼,让我们获益匪浅。那时我们在腿上绑上沙袋,从学校跑到五道口再跑回学校,全员通过各级劳卫制,不允许一个人掉队,培养了永不言败的昂扬斗志和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原来我们在学院路八大院校中没有名气,后来学校在北京高校运动会上取得了很多很好的成绩,教学科研工作也捷报频传,让兄弟院校不得不刮目相看。当时我们都是校刊的通讯员,为深入了解体育教育方面的知识,还跟同学们一起去拜访过体育教育专家马约翰教授。
  学校很注重革命传统教育。我(李长玲)曾跟随钻井1956级的同学们去拜访过革命前辈、伟大的教育家徐特立老人,并做了相关的报道。学校的思想教育也紧跟石油工业发展的步伐,以此来鼓舞人、教育人。1959年9月26日发现大庆油田之后,1960年2月的寒假期间,学校在春节前夕组织了赴松辽慰问团。学校宣传部的李象琴老师任团长,带了一台话剧《槐树庄》,还有一台歌舞节目,到油田慰问石油工人。那时松辽会战领导小组在长春,我们到了长春、沈阳、抚顺、哈尔滨、大庆。大庆真是“青天一顶,草原一片”,慰问团住在小旅店里,男女同学住对面炕,用的水是用辘轳从井里提上来的。我(李长玲)以随团记者的身份参加了慰问团,采访了野外作业的石油工人,访问了救火英雄等等,先后写了《白山黑水颂春风》系列新闻报道。其实我对文学一窍不通,校刊编辑部的赵大骏老师、刘路加老师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帮助,让我学到了终身受益的才能。我对他们永远都怀有深深的敬意。
  母校,我们永远怀念的精神家园!(图片提供:李长玲)
作者简介:
  杨群,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5年9月至1960年7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开发系钻井专业学习,毕业后在大庆油田工作直到退休。
  李长玲,1958年9月至1963年7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开发系钻井专业学习,毕业后到大庆油田工作,1983年5月调到大庆市委任市委副书记,后担任大庆市政协主席直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