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皆言志一曲大江东

——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1955级校友林世洪忆海燕诗社

    期次:第958期    阅读:1332   

  □李杰训(石油大学1987级石油天然气储运工程专业)
林世洪老师是曾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校友大学时代的辅导员,是中国石油大学大学生社团——海燕诗社的创始人之一。他1955年考入北京石油学院,1958年后先后担任大学生政治辅导员、党总支书记、校办主任等职,1993年退休。在半个多世纪里,林老师与中国石油大学,与石油大学学生,也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年多前,也就是2009年8月8日,立秋的第二天上午,天高云淡,黄河三角洲的风轻轻地吹拂着,东营的天气还比较炎热,我们一行五人来到位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校区内的林老师家中。
  林老师当时已年近八旬,虽然世纪的风雨在他的额角点染了些许的沧桑,但仍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话语连畅,思路清晰。林老师的家朴实中透着素雅,客厅正面的墙上挂着一幅《沁园春·)》的书法,过厅的墙上挂着油画《海燕》,显示着林老师半个世纪以来与海燕诗社的深厚情缘。
  小荷才露尖尖角
1955年,林世洪从家乡吉林长岭考入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的人造石油专业学习。50年代的首都北京,远没有现在这种都市的繁华,更多的是古旧和清幽之感。但在海淀区学院路一带,却书声朗朗,生机勃勃,在地质、石油、钢铁、航空等初具规模的新成立的大学里,一大批优秀学子云集,一边建设校园,一边读书学习。林世洪就是这些幸福学子中的一个。
  入学后的一天,林世洪漫步在校园里,突然在一面墙上看到一张白纸黑字的海报:“青春充满着革命的激情,也充满着火一样的诗情。对于诗歌感兴趣的同学,请带上自己的作品于某日到某教室座谈。”非常热爱诗歌的林世洪顿时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在初冬的微寒中,林世洪带着他的诗歌作品来到了约定的一间教室里。聚集的诗歌爱好者有十几人,整个座谈会气氛热烈,大家踊跃发言,表达了立志奉献石油事业之情,表达了对诗歌的热爱,部分同学朗诵了自己的诗歌作品。在群情洋溢之下,有人提出“我们成立一个诗社吧”,这个意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护。诗社得有个名字,名字既要有文学韵味,又要充满朝气。大家纷纷为诗社起名,一位高年级的同学提议:“就叫海燕吧。”因为当时苏联文学兴盛,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在青年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海燕正是青春起航、搏击长空的象征。就这样,北京石油学院的海燕诗社诞生了。
  有了响亮的名字,大家又想,要是能请知名人士给海燕诗社题字那该多好啊。有同学提出,郭沫若先生的诗歌写得气势磅礴,《女神》、《星空》充满激情,带着青年诗歌的气息,而且郭老德高望重,就向郭老求字吧。经过讨论,大家推举林世洪写信求字。
  林世洪答应下来,会后就给郭沫若先生写了一封信,说明了海燕诗社的成立情况,表达了同学们对诗歌的热爱,并请郭老给题字。当时也不知道郭沫若先生的具体通信地址,于是林世洪查到了中国文联的地址,把信寄给了中国文联。十几天之后,林世洪收到了一封信———一个大的挂号信封,他拆开后一看,一阵欣喜掠上心头,原来是郭沫若先生给题写的“海燕”两个字。他赶紧找到诗社的其他同学,向他们报告了这个消息,每个人都高兴极了。
  无论那些发起者们当年多么激动,谁都未曾想到,正是这一次小小的活动,诞生了中国石油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生社团,一个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团。当时的创始人更不会料到,诗社的成立对于后来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乃至于对我本人的人生成长会有多么大的影响。
  海燕高翔破长空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北京石油学院的师生们都欢欣鼓舞,热烈响应,学院决定于3月10日召开学生“三好”积极分子大会。
  海燕诗社的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激情澎湃,几经会商,为祝贺学生“三好”积极分子大会献上了这样的诗句——
东方升起了太阳放
射出万道霞光
祖国的青年学生
头脑清醒 体魄强健 热情充沛
勇敢地冲向科学堡垒
亲爱的祖国 亲爱的党
请让我们把自己的心愿来献上
我们要用双手建设起无数石油基地
我们要使工业的血液
流向四面八方

这首诗是海燕诗社社员集体创作的,署名为平原。诗句以蓬勃的朝气、凌云的壮志和满怀的激情受到了师生员工的好评,大家觉得应该找人把诗歌谱成歌曲。几经辗转,学院党委宣传部找到了青年女作曲家瞿希贤。她很快就谱好了曲子,《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诞生了。这首歌在3月10日的“三好”积极分子大会上唱响,更鼓舞和激励了中国石油大学一届届的莘莘学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海燕诗刊》正式创刊了。林世洪印象中,1956年、1957年各出了一期,诗刊为16开本,每期20页左右,由学院印刷厂铅印出版。诗刊的封面是黑白色调的,下部有海燕飞翔的图案,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海燕”两个字在封面上部中间横排,下面有“诗刊”二字,是印刷体的。发表的作品有古体诗,有新诗,有社员作品,也有面向全校征稿征集来的作品。
  学院党委宣传部非常支持海燕诗社的活动,为诗社提供了一些活动经费,负责安排诗刊的印刷,还帮助邀请知名人士来校讲座。1957年春天,诗社邀请了著名作家赵树理来校讲座,谈小说的创作与欣赏;到了秋天,诗社又邀请了著名作家、诗人冯)峰来校讲座,讲鲁迅文学作品的欣赏。
  融入洪流唱大风
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了,政治运动不断。海燕诗社的活动越来越少,最早的组织者退出了诗社,诗社便逐渐在政治斗争的洪流中淹没了,郭沫若先生的题字也没有保存下来。
  1958年初夏,已是大学二年级学生的林世洪接到系里的通知,根据中央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示精神,学院要抽调一批品学兼优的同学充实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就这样,1958年暑假结束时,炼制系政治辅导员的队伍中又多了一个充满朝气的年轻身影,林世洪也由此成为了吴仪所在班级的专职政治辅导员。
  林世洪非常赞赏吴仪在校期间的表现,在多年的学习、工作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1959年元旦,时任炼57-l班班主席的吴仪带领班上的7位女同学给辅导员林世洪祝贺新年,并请林老师给她们写一首诗。林世洪望着窗外的冰凌,给吴仪和女大学生们写了一首诗——
元旦午夜冰凌檐,殷殷索句并贺年。
祝愿八位皆进步,芳心纯如雪一般。(1959.1)

林世洪一直十分关心大学生们的成长,关心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美育教育。他总是发挥自己的优势,用艺术的方式、诗歌的语言,用以身作则的行动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把一切都包容在真、善、美之中,用美的教育塑造学生的人格和情操。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他除了担任学校行政职务外,还受聘担任了海燕诗社顾问等,凡是学生社团和系里请他做思想教育报告、讲座,他每求必应。林世洪一直关心大学生校园诗歌的发展,经常给海燕诗社、管理系的诗友协会等做讲座,和诗歌爱好者们座谈。海燕诗社1984年恢复成立时,林世洪给诗社题诗勉励——
贺学生海燕诗社恢复成立
百花沐春风,海燕应运生。
  赤诚众学子,结社唱东风。
  主攻红专健,课余冶心胸。
  诗文皆言志,一曲大江东。(1984.11.23)

1990年,我主编校园自印诗选《红月亮》时,曾请时任校办主任的林世洪老师题诗,他写道——
赠年轻的诗友——读大学生诗有感
三阳开泰柳轻轻,品卷案头绿荷生。
文朋文采文思涌,诗友诗情诗意浓。
超越自我破小茧,融入洪流唱大风。
但愿主体衡客体,莫负青春万里程。(1991.4.5)

其中“超越自我破小茧,融入洪流唱大风”这两句,我一直铭记在心。他在诗中鼓励我们年轻人突破自我的小圈子,融入社会实践的洪流,锤炼自己,取得事业的成功。林老师给我题这首诗的时候,我面临毕业,这两句诗多年以来给了我极大的帮助,鼓励和鞭策我不断进步,成长为一个大油田的副总设计师。
  校友李国梁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多年以后,已经担任海南省副省长的他在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的一部电梯里见到了林老师,不顾电梯里还有许多人,便激动地背诵起林老师在他们毕业前勉励他们的赠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美育教育,林世洪说: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他们诗、书、画都很擅长,这对于修养品德、陶冶情操、愉脑益智、调整思路都有益处。为了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他写了一篇洋洋万言的论文——《论美育在理工科院校中的地位》。他认为,美育在理工科大学容易被忽视,但美育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人格塑造有着独特的作用。对于美育的破坏以及这种破坏对青少年心灵所造成的危害,比起由于摧残知识而造成的智力上的缺陷要严重得多,美育的破坏会造成青少年整个人格的畸形和变态。因此,在理工科院校乃至在整个社会,都应该重视审美教育,把它提高到应有的地位,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
  走出林世洪老师的家门时,黄河的风穿越几千里,穿越几千年,温暖地吹拂着我们。我们心中涌动着与林老师一样的情感:衷心祝愿中国石油大学的同学们,祝愿天下的学子们丰羽振翅,高飞远翔!
  作者简介:李杰训,1991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现为中国石油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庆油田副总设计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高级技术专家,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李杰训在大学时代为校园诗坛主力,《海燕诗刊》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