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大赛中收获和成长

    期次:第963期    阅读:1307   








  
“学以赛用,赛以促研”是第三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广大石油学子汇聚在这样一个集应用、创新和交流于一体的平台,发挥平日所学,激发创造力,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正是如此,这个赛事品牌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石油学子争相参与,无论是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还是石油工程专业知识竞赛都成为了倍受青睐的舞台,众多优秀学子同台竞技,各展才华。他们在大赛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在大赛中吸取经验,总结优势,不断成长。
  设计大赛就像一个蜕变成长的舞台
第三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选取稠油油藏资料作为基础数据,这顺应了国内外油田的发展现状,让广大学子贴近石油工程现场,从模拟实际的情况出发,发动思维,投身实践。参赛的选手既需要有宏观考虑问题的眼界,也需要具备专业的石油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把控设计全流程的周全和细腻,更需要充满创造力的思维和想法。参赛过程对于每个参赛队伍、每个参赛者来说都是一次全方位的考验,也是一次充满挑战的体验。
  获得此次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卓越杯的团队是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石大黑金”团队。对他们而言,得到最高奖是一份巨大的惊喜,同时也是对团队努力的充分肯定。他们从前期准备、内容研究、方案设计到报告撰写,都进行了合理的团队分工,团队成员通力协作,油藏、钻井、采油、储运等多专业进行有机结合,仿佛形成了协调而有序的工作组。在漫长却又短暂的备赛过程中,他们既巩固了原先掌握的专业知识,更得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还获益于团队的4位指导老师以及学院不少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言传身教,不由感叹:“这绝对是一次展现自我、促进交流、提高专业素质的好机会。”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梦想之翼”团队正如他们的队名一般,充满了激情与梦想,热情友好的刘章聪跟记者分享了他们的参赛之路。他说:“新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更需要不断挑战自我,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勇敢地参加了这次的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他们从最初报名到最后进入决赛,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但即使自己明显感到所学知识有些不足以优质地完成设计却仍然没有放弃,经过很多个昼夜的奋斗最终成功上交了作品。他们都坦承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也发现了自身在综合能力和知识应用方面的一些缺陷,但最大的收获就是扩大了知识面和视野,更明确了日后如何更好地学以致用的努力方向。
  “在准备比赛的这段时间里,几乎每天都在不断地推演计算,一遍又一遍地改正错误。”常州大学“曙光”团队的口号是“承载常大曙光,拥抱石油阳光”,团队成员张前说起备赛的日子真是有苦有乐,不过虽然辛苦,但更多的还是收获的喜悦。他说:“为了参加比赛,我在一周内看完了一本大四的专业课课本,自学能力提升很多,同时还增强了自己的抗挫败能力。有时候一些公式怎么都计算不对,明明花了很长时间却发现错了又得重新开始,然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愈发明白优秀的人是怎么锤炼出来的。”
  “大赛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创新、自主的平台,大大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了高校、企业、学生之间的了解与交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代表队的领队张祥吉老师称赞着一届更比一届好的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他说:“我这三年都带着学生来参加大赛,以后还会再来。”
知识竞赛好比一场畅快淋漓的对抗
全国石油工程专业知识竞赛是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打造的一个重要平台,成为一个与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形影不离,又相互呼应的响亮的石油工程类知识竞赛品牌。知识竞赛要求选手有扎实、熟练的专业知识储备,要有应对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素养,还要求选手有较高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时更考验选手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总而言之,全国石油工程专业知识竞赛已经成为众多石油学子心中一个专业擂台,都渴望来这里历练、比拼一下。
  获得知识竞赛冠军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黑色梦之队”在竞赛过程中一直都表现极为抢眼,抢答与回答几乎都一气呵成,答案正确率更是达到了百分之百。无论是面对基础问答题,还是吓退大多数队伍的全英文题,队员们都应对自如。领队周焱斌说:“从申请报名到进入决赛一个多月的时间,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从学校、学院、老师到我们都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一周至少在一起上自习三次,大家有讨论、有交流,更有进步。我们的准备很全面、很均衡,所有的专业知识科目都覆盖到了,每本书都看了至少两遍以上,因此答题都能够很快反应、对答如流。”尽管如此,他们似乎还有些不完全满意,觉得要是有下次机会还想要好好锻炼心理素质。
  来自西安石油大学的“古都小铁人”队是参赛队伍中女队员比例最大的——3女1男,着装也是最有特色的——休闲衬衫配牛仔裤,于是他们显得格外惹眼。预赛时,他们与东北石油大学的“东油纪”代表队、常州大学的“SparkingFuture”代表队同组竞赛,无论是抢答环节还是必答环节,4位队员都配合默契,各显才能,最终以小组第一的优异成绩晋级。然而到了半决赛,他们遭遇强劲对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黑色梦之队”与成都理工大学的“理工分队”表现略胜一筹,使他们无奈被淘汰。然而他们都不觉得遗憾,认为能够和来自各个学校的精英进行交流和竞争,恰好知道了自己和优秀者的差距。他们说:“明年我们还会再来的。”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开拓了视野,也积累了参赛经验。”燕山大学“放飞的鹰”团队最终获得了全国三等奖,而队长王志刚却觉得得奖不是关键,成长和见识才更重要;队员李士才也说,在为大赛做准备的过程中,重温了知识,将知识点都串联起来,实现了质的飞跃;队员杨笑源说,参赛的过程是个人提升的过程,更是重拾信心的过程,一个半月的努力没有白费。
  延安大学代表队的领队吴东兵老师说起他们的队员还是很骄傲的。他说,参赛队员都是经过学校的层层选拔挑选出来的,之后也进行了专业的培训,他们能够在比赛过程中,果断抢答问题,准确把握机会,充分展示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他笑言:“不管结果是什么,我觉得我们达到了目的,我们都很满意。”
  文/学生记者 张晶晶 沈聪 张皎月 张雅琴 杨晓丽 成军宝 季敏 刘梦颖 王莹珠 何邦 曾晓霖 于凯男 滕佳 王诗宇 李刚 张帆 孔令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