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炼制系主任武迟教授、袁乃驹 先生与部分1956届炼制系毕业生摄 于北京石油学院新落成的炼化楼前。
□李文钊(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1956届)
今年十月是母校六十周年华诞。我于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53年9月国家进行高校院系调整后,随清华大学化工系全体师生转入正在建设中的北京石油学院,成为炼制系二年级学生,于1956年毕业。六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和新中国一起成长,享受祖国强盛的喜悦,也为党和国家遭受苦难和挫折而担忧。与党和国家共命运,贯穿了我的一生。
上世纪50年代前期,建国伊始,百废待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经济建设。1953年10月,我们来到了还是一个建设工地的北京石油学院,成为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大家坚信“面包会有的”,虽然学习、生活条件十分简陋,但仍怀着以建设新中国为己任的极大热情,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刻苦学习。那个时期,“向科学进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方针政策纷纷提出和实施,祖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老师和同学们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家意气风发,心情舒畅。真要感谢那几年的安定环境,让我们在大学四年中,比较安心地、专心致志地真正学到了一些知识,终生受用;对老师的培育,也终生难忘。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的1953年6月,我被清华大学化工系党支部批准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至今也整整有60个年头了。
自1955年起,班上同学陆续获得被选拔去前苏联和东欧各国攻读研究生的深造机会,如汪燮卿、刘同文、张昌祥、王祥生等。1956年,国内也开始招收首批副博士研究生,我班张盈珍就被录取为杨光华先生的研究生。我有幸于1956年9月通过考试被录取为留苏预备研究生,先在北京俄语学院学习俄语七个月(与张一伟校长同一班),后去中国科学院大连石油研究所进修实习,于1959年底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就读,导师是著名的“催化活性集团理论”创始人Н.И.Кобозев(尼·依·柯柏捷夫)教授,1962年7月获前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
1962年前后,中央纠正了前一时期的若干错误政策,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顶住了前苏联撤走专家、停止经济援助的压力,国家又逐渐恢复生机,进入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又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我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后完成了“合成氨原料气净化新流程三个催化剂”、“炼厂气蒸汽重整制氢催化剂”、“大庆重油加氢裂化制取航空煤油催化剂及工艺”等多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急需的重大成果。我本人参与了“大庆重油加氢裂化制取航空煤油催化剂及工艺”研究项目,从1964年开始,我们和设计部门、生产企业齐心合作,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就于1967年在大庆龙凤炼油厂建成了38万吨/年的工业装置,生产出合格航空煤油,解除了前苏联停止向我国供应喷气燃料的威胁,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社会动荡、思想混乱、科研停顿、业务荒废,使我们错过了人生最好的黄金时期,大好青春被无端浪费了。1970年,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近300名科技人员被下放到农村安家落户,我们一度对前途产生了迷茫。但不少老农民却对我们说:“你们下来干什么?国家花了这么多钱培养你们,还不是要你们为国家做点大事!”他们质朴、善良和宽广的胸怀,让我们坚持了理想,坚定了信心。
1976年,长达十年的“文革”终于结束。当时我们的党“遍体鳞伤”,国家陷于困境,人民生活艰难。只要是经历过“文革”的人,都会从心底感谢邓小平同志等一批真正的共产党人,正是他们以极大的勇气和最高的智慧,拨乱反正,引领祖国重新走向光明。
作为知识分子,当时我们虽已不再年轻,可仍因为有了为祖国再做贡献的大好机会而重新焕发了青春。自1979年起,在党的方针政策鼓励下,我们研究所的一大批科技人员为了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和封闭守旧,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到西方发达国家进修的热潮,后来他们学成归来大都成为所里各个岗位的骨干,为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在1980年至1982年期间,作为德国洪堡基金学者在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工作两年,从事太阳能利用半导体光电化学研究。
1983年5月,我被任命为研究所副所长,是当时研究所领导集体中最年轻的成员,当时我48岁。想到自己一直受到党和国家培养,现在应当是回报的时候了,所以我一直勉励自己,要兢兢业业,公正廉洁,既做好服务,又要创造性工作,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
我担任这一职务一直到1994年。在任期间,我分管科技和外事工作。当时正是国家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大变化的时期,我们亲历了许多转变,首先是思想上的,还有体制上的。例如:科学研究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更加明确,又如打破体制的束缚,和企业更好合作等。下面是几个成功的例子:
1986年5月,我组织各催化室的主任到抚顺石化公司抚顺石油二厂调研,得知催化裂化干气(含乙烯12%~15%)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利用,便立即立题“干气—苯烃化制乙基苯”,由北京石油学院校友蔡光宇(1958届)、王清遐(1963届)课题组承担,在二厂全力配合下,小试、千吨级中试很快完成,后在抚顺石化公司强有力的领导下,3万吨/年工业装置于1992年顺利投产。经过后来者的不断努力,现在已开发到第五代技术,在国内建成了20余套装置,产量超过140万吨/年,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2008年,这一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丙烯双聚出发,研制第三代高效低毒新农药甲氰菊酯,这是一个原料在石化厂,产品又在农药厂的“互不管”项目。我们研究所利用石油化工催化和有机合成的研究基础,从1988年到1991年就建成250吨/年工业生产装置,产品取代进口且销往国外。时任大连市市长的魏富海曾赞扬我们“为大连市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1997年,这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考虑到国际上天然气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内石油资源紧缺且一度“重油轻气”的状况,我们到多个油气田调研,多次向国家建议,成功争取到国家“八五”重大攻关项目“天然气(合成气)转化利用”(1990-1995)。我们聚集起一支数十人的科研队伍,又和设计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取得不少成果,缩短了和国际的差距。其中的课题之一“甲醇(二甲醚)制烯烃(DMTO)”,1996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又经过后来者近20年的努力,2010年,我们的这项研究成果在神华集团包头60万吨/年煤制烯烃工业装置上成功投产,目前已出售专利许可达数百万吨/年。在这一领域,我国已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而我本人也于1996年10月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荣誉证书和奖章,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94年我从副所长岗位上退下来,很快完成了角色转换,专心从事科研工作,继续开展石油、天然气转化研究,担任了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和特别支持项目“天然气转化新技术研究与开发”(1996-2000)的首席科学家;在所内还开辟了第三代固体电解质燃料电池和纳米半导体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等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这些都已成为国家或研究所的重要研究方向。1999年我又从课题组长岗位上退下来,再一次很快地完成了角色转换,和年轻组长互相尊重、相互欣赏、默契合作,全心支持他开展工作。
如今,看到课题组更加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好像自己的科学生命得到了延长,感到特别欣慰。2008年我的最后3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我不再带研究生,但对于不是自己名下的学生,我仍然一如既往,满腔热情,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和经验,希望他们尽快成长;同时,关心和尽力帮助毕业学生的就业或深造,受到年轻朋友们的欢迎。2008年,我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20周年突出贡献教师奖。在从所领导位置上退下后的15年间,我一共发表论文230余篇,也算是个人科学生涯的第二个春天吧!
我深感研究所必须拓宽视野,把自己放在世界的坐标上,以促进提高与发展。由于过去十余年从事研究所国际合作工作的积累,我于1994年与法国CNRS催化研究所副所长J.Vedrine教授一起,成功申请和主持了中国科学院—法国科研中心(CNRS)重大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环境催化”(1995-1998)。该项目吸引了法国7个著名的从事催化研究的大学和CNRS所属实验室参加,中方除了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外,还有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和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参加。4年中,通过该项目,共有20余名年轻科研人员和博士生到对方实验室进行半年到一年的合作研究,得到了锻炼,对他们的成长有长远的意义。该项目的执行结果,被中法两国科技部领导评价为“两国科技合作的典范”。2001年,我又积极推动和参与了英国石油(BP)和中国科学院“面向未来清洁能源”十年合作计划的启动和实施,担任了该计划的指导委员会委员。
从2000年受聘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咨询委员会委员至今,我对大连化物所的工作提出过许多建设性意见;作为研究所学风道德委员会的委员,对端正学风、防止学术造假等发挥了一定的警示作用;我将自己从事催化研究近50年的积累和心得,向所内行政干部和新的研究所成员作了“魅力催化—大连化物所催化魅力”为题的报告,进行生动的化物所发展史教育;我给中科院研究生院和所内研究生作“能源催化前沿”专题讲座,开阔了青年人的视野,加强了他们对催化学科的热爱。我现在是大连市老教授协会的副会长和大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副会长,还在继续为大连市的发展献计献策,为发挥老同志的余热而工作着。
六十年的经历,让我深切感到个人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让我们一起衷心祝愿我们的党永远健康,更加坚强;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全国人民享受祖国愈来愈美好的明天!
在母校60周年华诞之际,衷心感谢母校对我们的培养!衷心祝愿母校在未来的岁月里,人才辈出,成果累累,再创辉煌!
作者简介:李文钊,男,1935年出生于上海,研究员。195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1962年研究生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83—1994)、中共辽宁省省委委员(1986-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