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油大学更名后,学校在昌平新校园的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图为当时的校园规划平面图。

北校门

学生活动中心

中油大厦

地质楼

第三教学楼
记忆:军都山下的新生
国务院批准,石油部、教育部联合下文决定华东石油学院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建立北京研究生部后,校舍成为最大的困难。
原北京石油学院16万平方米的校舍在“文革”中几乎全部被众多单位分占,连平房和校园空地也没留下多少。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研究生部后,石油部决定先在已经被称作“石油大院”的原校址里调剂1万多平方米被占用的教学用房,以供招生使用,但是决定迟迟未能落实。鉴于学院原校舍、石油大院的收复面临重重困难,石油部领导表示,必须另想办法解决这一难题。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征得了北京市的支持,决定在北京市昌平县选择新校址,进一步扩大建校。于是,1984年7月,石油部向北京研究生部下达了(84)油计字《第586号文件》,批复建校计划任务书,同意在北京市昌平卫星城镇选址建设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经多次查勘,新校址定在了昌平县城政府街东端的军东路西侧,占地面积为131.7亩,内含市政道路用地40亩。
选定校址后,立即办理征地手续,联系设计和进行开工的准备工作。1985年底,教学楼、实验楼和计算机房首期动工;1986年,又有办公楼、图书馆和科学会堂开工修建。至1987年,办公楼和教学楼竣工,其余项目已完成了主体工程。从1986年暑假后,部分学生开始在昌平新校址上课,研究生部开始在昌平办公。
1988年2月,国家教委同意学校更名石油大学,石油大学(北京)在原研究生部基础上办学,根据确定的学校规模,学校把原有用地90亩与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在昌平的建设用地80亩合并,并重新征得土地约130亩,使得校园建设用地达到300亩,并对校园重新进行规划建设。1988年学校开始二期工程的建设,在1988年至1992年5年间共建成科学馆、第一和第二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等20多项工程。
在繁重的建校过程中,负责建校的干部职工发扬认真负责、顽强拼搏的精神,顶严寒,冒酷暑,加班加点,全力工作。1989年的新学年,经过全校上上下下的通力合作和紧张奋战,一所崭新的高等学府矗立在了京北大地上,“石油大学”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悬挂在面对府学路的科学实验大楼前。
10月4日上午,校园里鲜花锦簇,彩旗飞扬,师生们沉浸在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新落成的科学实验楼、教学楼、图书馆、科学会堂以及办公楼,显得格外堂皇壮丽。1989级新生开学典礼在新落成的科学会堂隆重举行。
应邀而来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石油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黄凯、能源部副部长陆佑楣等出席了开学典礼。王涛对石油高等教育当前的任务和今后的发展规划作了长篇重要讲话,他说:石油高等教育的现状无论同我国油气生产规模的需求相比,还是同未来石油工业发展的需求相比,都需要进一步大力加强。希望石油大学的师生员工,一定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信心,勇于开拓,发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努力做好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
这是石油大学(北京)在新校第一次举行隆重大型的开学典礼,初具规模的石油大学(北京)新校区,在一个收获的季节宣告正式诞生。石油高等教育在北京重新揭开了新的一页。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园总面积496.5亩,已成为石油石化学科领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据校史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