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篇

肩负使命科学发展

    期次:第971期    阅读:652   


  2011 年,中国石油大学召开第十次党代会,进一步明晰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略。


  六十年前,北京石油学院顺应国家石油工业需要而建立,从此,学校就肩负起服务祖国石油石化工业、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学校在六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紧紧围绕石油石化等国家重大需求,准确把握石油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油气工业、能源安全等方面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培养石油石化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为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新的世纪,学校先后召开了第九次和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切实肩负起历史使命,到2020年,把我校建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成为世界石油石化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汇聚、优秀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成为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留学生教育和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
  围绕这一目标,学校确立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保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为加快实现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第十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今后几年,学校要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方向,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开放办学,提升质量”的工作方针,坚持“强优、拓新、入主流、求卓越”的发展思路,坚持“质量+特色+开放”的办学模式,继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继续实施特色化、国际化、人才强校三大战略。在服务面向上,要坚持“两个服务”,在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不断注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上,要坚持“两个瞄准”,瞄准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瞄准培养石油领军人才;在科学研究上,要坚持“两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面向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在学校建设中,要坚持“两个提升”,在提升硬实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校软实力,要汇聚一批国内国际知名的学术大师,取得被国内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培养出一批有竞争力和国际视野、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优秀毕业生,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在社会上享有广泛声誉。
盘点
工作方针: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开放办学 提升质量
发展思路:强优 拓新 入主流 求卓越
办学模式:质量 特色 开放
办学理念:质量立校 特色兴校 人才强校
三大战略:特色化 国际化 人才强校
“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2010年,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办学格局,特色学科优势突出、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相关能源学科不断发展,优秀人才汇聚,科研水平国内领先,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把我校建成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步:第一阶段:“十二五”,即到2015年,重点突破,再上台阶。对高水平人才形成吸引力,汇聚一批国内国际知名学者,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取得一批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特色学科取得重大突破,部分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非常规油气、新能源学科合理布局、优势初显,整体接近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第二阶段:“十三五”,即到2020年,全面提升,初达目标。汇聚一批国内国际知名的学术大师,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建成若干个高水平创新基地,取得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科研成果,特色学科整体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相关能源学科形成优势,基本建成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学院组织结构
地球科学学院
石油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外国语学院
国际学院
成人(远程)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提高采收率研究院
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
新能源研究院
体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