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学院

    期次:第971期    阅读:2735   
































11


12


  
化学工程学院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炼制系;1988年成立石油大学(北京)化工系,1991年更名为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学部;2003年更名为石油大学(北京)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年4月,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是学校油气工业上中下游的三大专业学院之一,是以石油炼制、石油化工、能源化工、化工过程机械和环境工程为特色的专业学院。多年来,学院一直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在学校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教师111人,其中正高32人,副高3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0%以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0人,北京市科技新星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精品课程3门;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多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授权国际发明专利8项,中国发明专利200余项。
  学院现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1个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化学工艺、化学工程、工业催化、生物化工、环境化工、化工过程机械;其中,化学工艺为国家重点学科;工业催化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学院4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能源化学工程,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拥有创新计划实验班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验班,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拥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验班。目前全院在校生1850余人,其中本科生1023人,硕士研究生708人,博士研究生119人。
  学院拥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催化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多相分离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油气加工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油气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化学与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并在燕山石化、华北石化、石家庄炼油厂等建有稳固的实习基地,其中燕山石化实习基地是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北京市首批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学院的研究领域包括重质油加工(重质油化学、轻质化、综合利用)、清洁油品生产(汽柴油加氢、C4烷基化)、催化材料及催化剂(新型分子筛、氧化物)、过程工程及装备(气固分离器、精馏塔板、喷嘴等)、环境工程(油田、炼油厂三废处理及环境修复)、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洁净煤、沼气、微藻制油)等,并设有仪器分析测试平台、材料表征与评价平台、工程中试平台、计算化学工程平台等科研平台。
  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国家“973”项目“重油梯级分离与高效转化的基础研究”、“绿色低碳导向高效炼油过程基础研究”,以及与Shell进行离子液体催化C4烷基化研究合作,与Shell合作进行油砂沥青及其改质重油化学研究,国家科技部与加拿大政府双边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加拿大油砂沥青选择性分离脱沥青质技术研究”,CNPC三项炼油技术重大攻关项目等。
  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化学工程学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并具原创性的标志性成果,构建了油气加工重大关键技术基础研究平台,现已成为石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基础理论创新、高新技术开发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舞台。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一万五千余名毕业生,其中有以吴仪等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以沙国河、汪燮卿、何国钟、时铭显等院士为代表的学术精英。在新的发展时期,学院正以“协作、奉献、求是、创新”的学院文化为指导,昂首阔步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化工学科教育科研机构”的奋斗目标迈进!
  图注:①仪器分析测试平台;②“973”项目启动会暨课题研讨会;③学生参加实习;④教职工参加文艺汇演;⑤外教为学生授课;⑥学生聆听讲座;⑦学生在炼厂实习;⑧⑨教师编著的部分教材;⑩、11、12 科研成果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