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发布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保持平稳

    期次:第982期    阅读:1000   

  本报讯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为系统介绍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日前,中国石油大学编制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
  报告显示,2013届中国石油大学共有毕业生3444名,其中本科毕业生1699名,研究生毕业生1745名(其中博士140名)。截至2013年9月1日,全校本科生就业率为97.94%,研究生就业率为97.71%。
  在1699名本科毕业生中,有628名学生顺利考取硕士研究生,平均升学率为36.96%;有142人出国,平均出国率8.36%;选择到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工作的分别占30.49%和21.07%。
  在1745名研究生毕业生中,升学99人,升学率为5.67%;出国8人,出国率为0.46%;选择到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工作的分别占52.09%和12.84%;选择到党政机关、高校和事业单位工作的占12.84%。
  在除去升学、出国人数的可分毕业生中,赴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为主的石油石化企业就业的石大本科生、研究生比例分别达到55.11%和55.43%。
  近年来,学校始终把就业工作当作促进学校发展的战略任务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机制。学校联合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其下属大型企业的领导成立了教育与就业指导委员会,聘请40余家大型企业人事部门领导任大学生就业导师,与用人单位共同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学校在对院系的考核中,将就业工作列入“人才培养”指标体系进行考核,并充分发挥学院、辅导员、教师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为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全面发展,学校建立了全程化、科学化的就业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将石油传统和大庆精神教育融入到就业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就业观,引导学生投身祖国石油事业。
  此外,学校还不断加强校企协同,增强大学生就业认同感;建设完善的就业市场开拓与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校园就业主渠道作用;提高服务意识,完善科学化、人性化就业服务管理服务平台。
  报告称,就业工作已纳入中国石油大学教学质量工程,建立了实施招生—培养—就业动态反馈机制,把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学科调整、学生培养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切实解决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近年来学校停招了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就业状况不理想的专业,同时新增了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化学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等多个专业。2013年,学校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重新修订培养体系,以适应石油石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就业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