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标志性科研成果破解致密油气开发难题

三次采油技术进入纳米时代

    期次:第982期    阅读:1026   

  本报讯 历经20年探索研究和攻关,中国石油大学理学院高芒来教授课题组研发的“新型纳米分子沉积(MD)膜驱油技术”获得重大突破,首次应用于长庆油田致密油藏,9口油井300天累计增产原油1130余吨,展示了该技术在致密油储层增产上的独特价值。
  纳米MD膜驱油技术属国内外首创,已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该技术具有驱油效率高、驱替剂用量少、施工工艺简单、环保、不损坏地层和使用范围广等特点。其驱油机理有别于传统的化学驱,主要依靠静电作用沉积在岩石表面,形成“就一层”分子沉积(MD)膜,驱替出孔隙内的残余油,从而提高采收率。在20年纳米MD膜驱技术系统深入研究和工业应用的基础上,高芒来教授团队完成了三大系列28种纳米MD膜驱剂标准样品的研制和开发,实现了纳米膜驱剂从单一品种到系列化的开发和工业应用,可根据油藏的具体条件和开采现状灵活调整新型纳米驱油剂配方及驱油方式。
  长庆油田属于典型的致密性油气藏,储层被称为“磨刀石”,大部分油区都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2013年2月,新型纳米MD膜驱油技术应用于长庆油田胡尖山油田新五区注剂井增油试验项目,施工后见效井9口,综合含水率由施工前的94%下降至施工后的83.2%,原油日产量由5.09吨上升到10.8吨。本次先导试验的重要成果为致密油储层增产提供了技术储备,也为非常规油藏开发打开了新局面。
  “新型纳米MD膜驱油技术”作为石大标志性科研成果参加了第十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专题展览。该技术理论研究成果首次刊载于国际期刊《ColloidsandSurfacesA:PhysicochemicalandEngineeringAspects》,短短两个月内,文章在线下载和点击达175次,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科技日报》日前在头版头条位置对该技术的相关现场试验进行了专题报道。(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