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伴我六十年

    期次:第999、1000期    阅读:890   


方华灿接受采访时与学生记者合影。


  
□方华灿
我1952年8月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即分配到清华大学石油系任教;1953年进入新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参加组建石油机械系并在矿场机械教研室当教师;1969年随校迁往山东东营,先后担任华东石油学院机械系及学校的领导工作;1992年调回北京,参加石油大学(北京)的建设及教学、科研工作;1996年退休。60余年,一直不曾离开中国石油大学。1954年9月26日《北京石油学院校报》创刊后,每期均赠给我一份,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山东,我都是校报的“粉丝”,不仅认真读,而且有时还写文章给校报投稿,可以说,它是我的良师益友,一直与我相伴了六十年。值此《中国石油大学校报》创刊六十周年之际,特写此文,以作纪念。
  
校报自1954年创刊至1969年末学校迁往山东,经历了北京石油学院从艰苦创业建校走向进入国家重点大学行列的鼎盛时期,在推动学校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喉舌”作用。这一时期校报的几位主编:朱哈娜(后任石油附中副校长、校务委员会主任)、王义端(后任北京轻工业学院院长)、赵大骏(后任北京石油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已逝世)、黄圣伦(后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谨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段时间,我曾经为校报写过一些稿件,其中印象最深的是1958年写的一篇文章。当时,毛泽东主席提出改进干部作风,要求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到群众中,中央军委制订了团以上干部都要轮流“下连当兵”的举措。我响应中央这些号召,首次在高等学校中进行了一次“下连当兵”。当时,每所大学都建立了一个“民兵师”,北京石油学院的师政委是阎子元(院党委书记,院长),师长是孙卓夫(副校长);每个系是一个“民兵团”,我们石油机械系的团政委是许德贵(系党总支书记),团长是我(副系主任)。我想,我这个“团长”也应该“下连当兵”,于是,我选择了石油机械系炼厂机械1956级的一个班作为“点”,与这个班的学生们同住在五六楼的学生宿舍里,同在学生食堂吃饭,一起上课、参加工厂实习劳动,课余一起参加文体活动,晚间一起上自习。那时,正值该班同学在校内机械厂的锻工车间实习劳动,两个人一座加热炉,我就和另外一名学生一起,在炉内加热毛胚,然后在铁砧上用手锤将热毛坯锻造成型,一天下来,浑身是汗,疲惫不堪,就与同学们一起去学生浴室洗澡。就这样,我“下连当兵”一个月,在学生班上“蹲点”,不仅了解了很多原来不知道的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和存在问题,而且广交了学生朋友。一个月“下连当兵”结束后,我给院党委写了一份报告,院党委非常重视,认为这一做法值得宣传推广,于是党委书记阎子元为报告写了按语,在校报上刊发。
  校报不仅是益友,还是良师,给了我很多启示与教育。1964年全国在农村进行“四清”运动,高等学校都派出工作队参加。我带领石油机械系的20多名教师,驻北京东北郊的中阿人民友好人民公社的奶子房东生产队,在这里搞了一年“四清”。这一年远离学校,信息闭塞,对校内的情况知之甚少。1965年回到学校后,多亏有校报使我了解到学校里的大量信息。当时,解放军正在进行“大比武”,中央号召全国人民都要学习解放军。校报上刊登了石油部要求各石油院校进行“大比武”,开展“讲好一堂课”活动的指示,并报道了一些系从教研室到系层层评比,遴选出“最佳一堂课”的消息。看了报道后,我深受启发,立即在石油机械系内开展了“讲好一堂课”活动,通过教研室间的评比,推选出了电工教研室林风举讲的“电机的旋转磁场原理”以及工程画教研室姚德惠讲的投影几何课中的“立体相贯”两堂课参加全校评选。投影几何是工科必读的工程制图课的理论基础,立体部分很抽象、很难懂,学生将此课戏称为“头痛几何”。为讲好这堂课,姚德惠老师下了很大功夫,制作了立体模型,很直观,“立体相贯”这个难中之难的内容,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因而在全校比赛中顺利入围。电机轴之所以能够旋转,来源于旋转磁场,但是磁场怎么会旋转起来呢?电工学课每讲到这里都要“卡壳”,是个难点,学生不容易懂。林风举老师就专门制作了一个活动模型,边讲、边演示,让学生直接看到了旋转,“一头雾水”的旋转磁场工作原理“迎刃而解”了,这堂课在全校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
  校报上报道的先进经验有很多,对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69年冬,北京石油学院迁往山东省东营市,后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国务院批准华东石油学院易名为石油大学,随后即实行山东东营和北京昌平两地办学。我直至1992年3月调回石油大学(北京),期间一直在山东东营待了23年。
  在山东期间的校舍,从盐碱地上的“干打垒”到砖平房,再到第三代的楼房,经历了20多年建设,到我离开东营时,已拥有了43万平方米的楼房建筑和美丽的荟萃园。此外,学校无论是院、系、专业设置,学生数量规模,还是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水平,通过多年的艰苦奋斗,都已经恢复甚至超过了原北京石油学院的水平。在此期间,校报经历了“文革”的停刊,复刊后在推动艰苦建校、鼓舞师生斗志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校报的编辑们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令人难忘。
  1984年6月我自机械系系主任岗位调任学院副院长。1985年春,全国启动了“文革”后首批技术职称评定工作。校党委确定让我负责抓这件事。自60年代以来,20多年未进行过职称评定,20多年的“老助教”、“老讲师”,大家都翘首期盼。但是,当时的做法是每个单位分配一定名额,并不是够条件的有多少评多少。我感到这件事很难办,是个“烫手芋”。这时,我想到了校报,决定要充分发挥校报的“耳目”及“喉舌”作用。于是,我一方面向石油部争取更多的名额,一方面依靠校报及时反映教职员工的意见、要求及思想动态,报道先进事迹,弘扬正气。当时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老师中发扬风格的好人好事很多,是主流。石油炼制系系主任梁文杰就主动放弃了这次申请,少占一个晋升高级职称的名额,一时在校内传为佳话。我请校报大力宣传报道这些好人好事,希望在全校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记得为了让我更多更细地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当时的校报主编王纯礼还专门找我长谈,使我受益匪浅。这些生动事例,丰富了我做的动员报告的内容,使其针对性更强。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这项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石油部派出验收组来我校验收,认为群众基本上满意,效果好。于是,石油部决定在北京召开下属所有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会议,部署启动技术职称评定工作,让我代表华东石油学院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报告。我在报告中专门总结了如何发挥校报等宣传阵地的重要作用,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赞同。由此可见,我校校报多年来形成的密切配合学校在一个时期内的中心任务的优良传统,已经开花结果。
  
1992年3月,我调回石油大学(北京),除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之外,继续在机械系矿机教研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这时,我与校报更加亲密,我把它当作与石油大学(华东)沟通信息的重要渠道。寄给我的校报,我每期必读,从中捕捉信息。海洋石油钻采研究室是我在80年代初期亲手创建起来的,及至我1992年离开东营时,不仅已有十来人的一支高水平的队伍和十多项来自国家及省、部的科研课题,而且拥有了一系列高端试验装备。这支年轻队伍成长如何?科研取得的成果如何?试验装置利用得如何?我非常关心这些问题。每逢从校报上看到研究室获得了国家教委、山东省、石油部的科技进步奖或是通过成果鉴定等,我都是喜出望外,兴奋不已。有一次校报报道研究室的陈国明(我带的研究生,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油气装备及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以长篇文章全面、详细介绍了他的事迹,我阅毕,泪水夺眶而出,为研究室这支队伍的健康成长、胜利成才而自豪。
  随着石油大学(北京)的日益发展,北京的校报诞生了。北京校报创刊之后,正值中国石油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校行列之时,后又逢学校开始建设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之际,全校师生员工正在团结一心,为实现建成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因此,可以说,北京的校报“生逢其时”。在此期间,北京的校报不辱使命,在推动学校的发展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喉舌”作用。
  我是1996年退休的,退休后昌平就很少去,但是,校报的编辑们照顾我,每期报纸都给我邮寄来一份,这就使我“得天独厚”,能够在第一时间知晓学校的信息。每逢从校报上看到“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优秀成绩通过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检查验收”、“学校进入了‘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等报道时,我都十分激动,作为学校一员,我为之感到骄傲。
  在这一段时期,我也断断续续地为校报撰写了一些稿件。如我在退休后写的《乐在晚年》、纪念建党九十周年时写的《党的恩情永难忘》、纪念建校六十周年时写的《中国石油大学的“孕育”与“摇篮”》、《忆北京石油学院成立前筹建的历史片段》等都得到了北京校报的采纳。校报还从我写的一本书《寄语大学生》中选摘了部分内容,做了多期的连续刊载,更使我对校报十分感激!谨借此文,再次对北京校报及编辑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在北京期间,还有一次难忘的与校报相聚的活动,那是2004年秋天纪念校报创刊五十周年的活动。这次纪念校报创刊五十周年座谈会是由石油大学(北京)校党委举办的,会议参加人员约二三十人,一部分是学校一些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一部分是校报的读者代表,最难得的是请来了校报的老主编朱哈娜、黄圣伦、王义端、梁新等人,不同时期的校报主编齐聚一堂,实属不易。我有幸作为“粉丝”读者应邀参加了这次座谈会。
  会上几位老主编的发言最令人难忘。其中王义端讲到1958年“大跃进”时,校报也跟着“大跃进”,要多出、快出,以致他作为主编常常是白天黑夜“连轴转”,身体都累垮了,这时他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与会人员对各位校报主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另外,读者代表,原北京石油学院校医院褚琇先大夫的发言也十分感人,她讲到,从北京石油学院开始,直到今天,校报不仅每期必读,而且每次都要将她认为重要的内容剪下来,装订成册,可惜她珍藏的“剪报”在“文革”中散失,令人惋惜。
  我在74岁时有幸参加了纪念校报创刊50周年座谈会,今年84岁时又迎来校报创刊60周年。今后我仍然要和前60年一样,始终不渝地以良师益友与校报相伴。祝愿校报:越办越好,兴旺发达,鹏程万里,再创辉煌!
  (方华灿,1952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机械系,是北京石油学院建校之初首批从清华大学石油系到北京石油学院任教的教师之一。曾担任华东石油学院副院长,石油大学(北京)校务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