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个让人心驰神往的时代
——读《大秦帝国》
期次:第1003期
阅读:795
□蒲俊霖
浩瀚历史长篇小说《大秦帝国》共有6部11卷,共计500余万字,分别是《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作者通过《大秦帝国》艺术地再现了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在列强环伺之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由弱变强,始皇帝统一中国,秦二世乱政亡国的160余年的历史故事。
《大秦帝国》以秦献公的战死为开端,引出了本书的第一个关键人物,秦孝公嬴渠梁。当时,秦国内忧外患,濒临崩溃。内部连年征战,饿殍遍地;外部,列强环伺,不与会盟。在第一部《黑色裂变》中,秦孝公任用卫鞅变法,历经二十年,收复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带,使秦国一跃成为第一战国,秦孝公和商君也因此为后世树立了贤君良臣典范。在第二部《国命纵横》中,秦孝公的儿子赢驷即位(即秦惠王),外交上采取连横政策,军事上东征西讨,平定巴蜀,巩固了秦国第一战国的地位。第三部《金戈铁马》,重点讲述秦昭王广纳贤才,将版图进一步扩大,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可这时,秦国政局出现动荡,王位频繁更换,千古奇商吕不韦主政,实行新法,稳定局势,保持了秦国统一格局。这是第四部《阳谋春秋》的主要内容。到第五部《铁血文明》,重点讲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秦王嬴政统一天下的故事。第六部《帝国烽烟》重点讲解大秦帝国为何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土崩瓦解。总之,《大秦帝国》即有情节曲折奇诡,又有要言大义精彩纷呈,民俗世风政权要害哲理思辨涉猎极广,洋洋洒洒,呈现的不仅是秦国兴衰史,更是战国风情图卷。
通览全书,个人认为,法和秦文明贯穿全书,是整部书的灵魂和主线。“法”,是大秦帝国得以建造形成的骨架。“秦文明”,是大秦帝国得以建造形成的血肉。
在书中,秦国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的几个关键节点,比如,商鞅变法、秦惠王笃定法治、吕不韦新政、李斯立法、秦二世乱法等,无不与法治息息相关。这些法治故事让《大秦帝国》更加骨骼健壮,充满力量。
整部书也生动刻画了七大战国的君王、谋士、武士,甚至普通平民的性情和生活;细腻描绘了魏国洞香春论战堂、墨家总院论证台、齐国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生动场面;详尽展示了秦国历代君臣“琴瑟相和,励精图治”的恢宏气魄,秦国将士“一心同功,死不旋踵”的激昂画面,秦国子民“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悲壮誓言。
本书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原生文明与当代文明话语权。人们常用秦风汉骨、秦风汉韵来形容流传几千年而不朽的中华文明。这里说的秦风,正是生长于西北关中的艰苦生存环境,扎根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淬火于统一天下的残酷战争,形成于盘整华夏专制天下的千秋伟业———从而成为不朽的中华文明的精神与文化支柱。秦文明的主要内容有:自强不屈,砥砺奋进的奋争精神;敢于创新,勇于争先的改革精神;海纳百川,任贤用能的人才观;恪守法制,强势生存的法制观。
秦文明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坚韧的秦,孕育出了一个统一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民族在此后两千多年中虽历经磨难仍屹立不倒。与西方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拜占庭帝国等等相比较,大秦帝国所创造的文明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财富,也是我们争夺世界文明话语权的重要武器。
二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大秦帝国》,让我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纯粹的依法治国容易走入严法治民的歧途,走向暴政;纯粹的以德治国容易缺乏约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等。这些正是我们党吸收中华文明精髓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系统规划,也是对治国方略的科学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