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气树法兰密封检测试验

页岩气压裂管汇磁记忆检测现场

不同方向裂缝密度预测成果图

不同尺度裂缝预测成果图

降粘前

降粘后

三大陆上油气进口战略通道

原油输送流动剪切模拟原理示意图


深水海域 钻井隔水 导管喷射 下入施工 过程
基于巨磁阻效应的油井管损伤磁记忆检测诊断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获奖情况: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石大获奖人员:张来斌(1)樊建春(2)温东(4)
成果简介:本项目属油气安全工程领域,针对油气生产中预防油井管早期失效的重大需求,通过创建专用损伤模拟装置及试验研究,提出了巨磁阻效应磁记忆检测诊断原理及方法;发明了系列油井管磁记忆检测装置,建立了基于巨磁阻效应的法兰密封性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国际领先,显著提升了该领域的技术水平及核心竞争力。成果在7家油田单位工业化应用,成为早期预防油井管失效的“杀手锏”技术,创经济效益12.16亿元。
复杂油气储层裂缝定量识别与评价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获奖情况: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石大获奖人员:曾联波(1)乔文孝(3)狄帮让(5)陶果(7)安勇(8)张峰(9)车小花(10)
成果简介:本项目属石油、天然气科学技术领域。项目通过11年持续攻关,创立了低渗透非均质储层岩石破裂理论模型,研发了不同方向裂缝定量识别技术;首次揭示了多尺度裂缝纵横波各向异性特征,研发了不同尺度裂缝地震识别技术;自主研发了多极子声波测井技术和相控声波测井新技术,实现了井下围岩裂缝定量识别;自主研发了裂缝综合评价技术及大型软件系统,实现了地质、测井、地震信息融合和定量评价。研究成果在国内23个油田及海外推广应用,指导部署147口井位,勘探成功率提高29%。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12件;出版专著2部,发表SCI收录论文86篇,EI收录论文155篇,他引1275次。
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粘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
获奖情况: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石大获奖人员:郭继香(5)
成果简介:项目针对超深井超稠油世界级技术开采难题,开展了化学、采油工程多学科攻关,协同创新了化学降粘开采技术。研究成果揭示了超稠油致粘机理,丰富了稠油胶体体系理论,研发了系列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粘技术,集成创新了百万吨级超稠油集输处理技术;为塔里木盆地数十亿吨储量乃至国内外同类油藏的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借鉴,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油气战略通道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
获奖情况: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我校获奖人员:张劲军(10)
成果简介:本项目针对我国西北、东北、西南跨国油气战略通道建设与运行,在X80高钢级钢管断裂控制与制管和焊接、强震断裂带及高山峡谷和超长距离江河水网等复杂地区管道设计与施工、易凝高黏原油改性及差温顺序输送和流动安全评价、20兆瓦级电驱压缩机组和48英寸高压全焊接球阀国产化、复杂大型油气管网集中调控与风险预控等五大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继西气东输一线后再次实现了油气管道建设与运行控制技术和关键装备的全面提升,总体技术水平国际领先,三年直接经济效益425亿元。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组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原油输送技术的主要研发单位。
海洋钻井隔水导管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获奖情况: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石大获奖人员:杨进(2)
成果简介:本项目主要针对海洋钻井隔水导管入泥深度设计与施工难题,经过10年攻关,在原理方法、深度设计、施工监控、关键产品4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该成果已在我国海域及海外58个油气田、2300多口井上成功应用,事故率为零,取得经济效益51.41亿元。攻克了浅水隔水导管关键技术瓶颈,打破了国外深水技术垄断,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为我国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尤其是南海深水领域),维护海洋权益,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