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

    期次:第804期    阅读:623   


■首届油气资源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我校研究生教育以石油工业快速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根本,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旋律,近年来,经过“九五”、“十五”、“211工程”建设的快速提升,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学科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础,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人才。近年来,通过国家“211工程”与“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我校研究生培养学科面明显拓宽。博士授权一级学科由3个增加到4个,博士授权二级学科由13个增加到32个;硕士授权二级学科由31个增加到99个,被批准19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工程硕士领域由4个增加到11个,学科门类由5个增加到8个,覆盖了石油主干、相关支撑及基础学科领域。
■研究生培养支撑条件明显改善
  近年来,我校学科建设水平显著增强。2003年,国家重点学科由1个增加到5个,新增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006年,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在全国评估中取得好成绩,其中,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排名第一,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排名第二,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第八。2007年,5个国家重点学科顺利通过考核评估,新增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近年来,我校研究生培养的支撑条件明显改善。2004年,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优异成绩通过评估,2007年新增油气成藏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建成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20个重点实验室与研究机构。学校图书馆资源有了较大增加,校园计算机网络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为研究生获取先进科学研究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研究生导师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导师素质与水平明显提高。我校新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6人,聘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新增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首席科学家3人,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4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个。这些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有力的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进一步推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的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2005年我校启动了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完成了第一批13个精品课程的立项建设与中期检查工作。同时,加强了双语课程、合格课程、品牌课程的建设评估工作,着力开展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打破了博士、硕士生外语教学固化模式,2005年首次实现了设置外语平台课程,实现了按研究生的不同英语水平层次进行分层教学。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校坚持以石油工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积极探索与实践研究生培养创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性与针对性。
  2001年以来,学校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在石油石化企业组建了46个研究生企业工作站,进站研究生达到310人。2006年12月,我校率先在大庆油田举办了首届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研讨会。这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受到石油企业的极大欢迎,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适应我国大型石油公司开发国外石油市场对“国际合作型”石油人才的需求,我校探索与实践“国际石油合作型”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组建了“国际合作型”研究生班,并于2005年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营造校园学术氛围
  为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学术交流能力,我校积极营造校园学术氛围。2005年以来,组织研究生导师提供了183项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训练与提高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2006年以来,连续举办了两届研究生“校园之星”(ShiningStar)演讲比赛,2007年组织了6支研究生队伍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并获得三等奖。2007年,我校在暑假期间隆重举办了首届油气资源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来自国内外71个单位的68名专家、322名博士生参加了会议。近年来,我校先后承担了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4项,北京市教委研究生教育项目2项,学校资助研究生教育与教学改革项目55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局级教学成果奖5项。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入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研究生院于200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评估,批准成为国家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