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我们的一位好老师
期次:第1017、1018期
阅读:820
□潘惠芳
我们沉痛悼念将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陈廷蕤教授。在陈老师去世后的日子里,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他那和蔼可亲、勤奋进取和勤俭朴素的形象,激起我许多年轻时代的回忆。
我1961年从北京石油学院人造石油专业毕业,分配在本学院物理化学教研室当教师,同年进教研室的还有吴肇亮、邬亚男和单嫣娜等刚毕业的教师。记得我是先去教研室报到,并要约时间接受教研室主任的面谈与教导。第一次见到教研室主任陈老师时,原本紧张的心情就一下子放松了,因为他是那样的平易近人。他说话声音不高,温文尔雅:“欢迎你来到我们教研室,物理化学课程很重要,学校在发展,教研室急需要培养青年教师,我对你们今年进来的这一批新生力量寄予很大的希望。”听了主任这段话,我心情很激动,感到自己能分配到物化教研室很幸运,相信能在这个集体里得到培养和温暖。
当时物化教研室中青年教师占一半多,长期担任教研室主任的陈老师与其他老教师及有经验的教师共同承担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教研室制定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按老中青相结合成立几个教学小组,我当时和单嫣娜、周世新等分在王君钰老师的教学小组中,大家定期共同研究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青年教师在每次的教学讨论中可获得许多启发。我记得有一次在陈老师主持的教研室会上,他明确提出有经验的教师要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相互间要建立友好的师徒关系。
当时陈老师是教研室最有经验、最有权威的老教师,他亲自给我们开设进修课,如“结构化学”、“胶体化学”等,其他系的老师也有来听课的,陈老师满腔热情地讲课,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我多次问过他身体是否吃得消,他总是笑着回答说:“讲课时集中精力不想其他的,许多教师来听课,我很高兴。”
那时,教研室的青年教师首先要当三年以上的助教,一般要听主讲教师讲课三遍以上,在助教水平合格以后,可以同意你试讲一堂课,在试讲通过的前提下,才允许站在讲台上讲物化课程中的一章或更少的内容,教学效果检查合格后,才可以逐年增加授课内容,直到讲授全课程。从助教到能上讲台讲授整门课,在物化教研室一般都要经过五六年或六七年的艰苦学习历程,真不容易呀!
陈老师不仅重视理论上培养教师,更重视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他常跟我们说:“教师动手能力的提高,是教师科研水平提高的前提。”物化实验室有许多光电仪器,陈老师常抽查考核我们对仪器的操作和维修能力。记得有一次,他通知我下午到教研室找他,有什么事也不告诉我。下午我去了,他在实验室等我,实验桌上放着一台折光仪,要我调试仪器并测定某溶液的折光率。在陈老师的教导和严格要求下,我们年轻教师都特别重视动手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正是由于陈老师主持教研室工作期间,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循序渐进、严格要求,教研室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可靠的保障,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全面素质方面得到显著的提高。
陈老师几十年来从事物理化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具有渊博的业务知识和高深的学术造诣,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和好教师,为教研室发展了“催化学科”的研究方向,为今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催化学科的崭新局面和丰硕成果的取得打下了基础。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后,陈老师指导我们研究组与齐鲁石化研究院合作进行“轻油转化制氢低水碳比Z411催化剂的研制及放大应用试验”课题的研究。该课题共经历了近8年的时间,陈老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那高温、多气味的催化剂制备车间,我和研究生都吃不消,可有时候陈老师还亲自来现场指导。他在科研中不仅学术思想新颖,而且勇于承担风险,亲自动手实验,与教师和研究生同甘共苦,这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陈老师在晚年,仍然十分关注石油化工及催化剂等方面的科学进展,经常看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和资料,多次告诉我退休后不要丢了业务,要看文献资料,会有很多乐趣。
陈老师是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学生的一位好老师,他一辈子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勤俭节约、不计名利、和蔼可亲,我们为失去陈老师而悲痛,我们永远怀念他。
(作者系化学工程学院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