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使命科学发展再创辉煌

    期次:第1024、025期    阅读:610   














  
发展战略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石大在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紧紧围绕石油石化等国家重大需求,为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新的世纪,学校先后召开了第九次和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切实肩负起历史使命,到2020年,把学校建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成为世界石油石化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汇聚、优秀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成为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留学生教育和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
  围绕这一目标,学校今后几年,要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方向,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开放办学,提升质量”的工作方针,坚持“强优、拓新、入主流、求卓越”的发展思路,坚持“质量+特色+开放”的办学模式,继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继续实施特色化、国际化、人才强校三大战略。在服务面向上,要坚持“两个服务”,在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不断注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上,要坚持“两个瞄准”,瞄准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瞄准培养石油领军人才;在科学研究上,要坚持“两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面向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在学校建设中,坚持“两个提升”,在提升硬实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校软实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
  
师资队伍
石大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关心人才、用好人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
  截至目前,有教职工1369人,专任教师869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70%。现有教授229人,副教授27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12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5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4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6个。
  学校的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设立了旨在培养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的“重点学科青年拔尖人才岗位”,使科研能力突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为领军,青年拔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新团队发挥重要作用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科学研究
建校至今,石大始终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国家石油石化工业重大战略需求作为科研工作一以贯之的不变主题。
  学校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强校之路,紧密围绕石油石化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按照“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取得大成果”的思路,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研水平。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分室以及3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机构。石油石化学科研究领域优势突出,在油气成藏与分布、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与技术、油气井工程、油田化学与提高采收率、重质油加工、油气储运、石油石化装备等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和特色技术,在非常规油气、新能源等新兴研究领域发展迅速。
  “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00余项,获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共3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49项。
  
学科建设
石大目前已建成一批直接为石油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石油石化主干学科。2001年,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艺等5个二级学科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基本覆盖了油气工业生产的上、中、下游,在石油石化领域优势突出。
  2006年,教育部批准学校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平台建设。近几年,学校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特色化战略,不断整合学科建设资源,在巩固、加强、改造石油石化等领域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加强国家能源战略研究,拓展与能源相关的学科领域,加强对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的扶持,形成了覆盖面宽的学科布局和层次较为合理的学科结构。目前学校拥有11个博士授权的一级学科,11个博士后流动站;33个硕士授权的一级学科;6类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工程硕士授权点涵盖20个工程领域;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优势互补,形成了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相互支撑促进的良好格局。
  2013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中国石油大学共有5个一级学科位列全国十强,其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蝉联全国第一,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二,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七,地质学学科位列全国第八,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位列全国第十。
  
人才培养
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石大与国家石油石化工业同行,培养和输送了20余万名优秀专门人才,也形成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培养思路。
  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在校全日制本科生7000多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6000多人、留学生800多人,在校生人数近15000人,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专科、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现有27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勘探、开发、炼油、销售等整个石油生产过程,9个专业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近10年来,学校获国家和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0余项。卓越班、创新班、订单班、全英语硕士项目,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课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广泛好评,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学校成为首批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学校坚持多样化、个性化培养模式改革,极大地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2007年,学校建立“创新计划实验班”;2009年,学校启动“全英语教学国际班”;2010年,学校开启“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始建立“卓越计划班”。
开放办学
石大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深化开放的办学理念,以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整合办学资源,建立并完善资源共享的机制和平台,在充分发挥存量资源效益的同时不断扩大资源占有量;不断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不断提升开放办学的层次和水平。
  学校1993年就组建了石油大学理事会,探索校企联合办学体制。2003年,教育部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化签署协议共建石油大学;2014年,教育部又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神华集团、延长石油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签署了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协议。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以更加开放的办学理念积极促进与各省市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全面合作,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签订长期全面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政产学研”合作办学已成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特别提出,要把它作为学校的重要办学方略,继续坚持和不断深化。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国际影响不断扩大。